文章内容

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 《宁夏党校通讯》

向阳而生逐光而行

——读《人世间》有感

作者:王丽波    
2022-05-30     浏览(87)     (0)

文章介绍了电视剧《人世间》原著的阅读感悟,强调真善美永远具有恒久魅力,家国情怀是人生最伟大的情怀,知行合一、向阳而生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道和处世之道。文章作者在党校学习期间,感受到了校园环境、学术氛围的提升,并展望了未来的担当与荣光。


今年年初,央视一套播出了开年大剧 《人世间》,这部改编自梁晓声“茅盾文学奖”获奖同名小说的现实题材大作,一经播出即获得了较好的收视和口碑。借着在党校学习之机,我买了一套原著来读。因为我一直以为,文字较之于画面更为深刻、更为细腻、更为完整,也更能打动人。相较于追剧,我更喜欢“追书”。一口气读完这部一百多万字的鸿篇巨制,奔涌向前的时代潮流,跌宕起伏的社会变迁,酸甜苦辣的人生百态,至今仍然浮现在我的脑海,引人深思,收获良多。

真与善:人性最本真的底色书中的“光字片”是东北的一个城市棚户区,也是中国千千万万个五六十年代家庭的缩影。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百姓依然坚守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念和生存哲学。书中周家的一家之主周志刚是一个支援“三线”建设的技术工人,他言语不多,脾气也不好,踏实、隐忍也倔强。他的内心世界很丰富,有着中国家庭传统严父的“好人”价值观。周母是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不识字却通情达理,更明白知识改变命运、劳动改善生活的朴素真理,有着中国家庭传统慈母的“勤劳”价值观。他们的孩子也继承了这种朴素价值观。

周家老三秉昆是贯穿全剧的核心人物。他是一个普通工人,虽然平凡,但最有力量。书中对他是这样描述的,“他从来都是一个小老百姓,从小到大对自己的要求也只不过是应该做一个好人。尽量这样做了,却没有做的多好。”从少年、中年到老年,他虽然小毛病一堆,但始终善良、敦厚、宽容,即便被称作是周家最没有出息的孩子,他仍然把“让我爸和我妈满意”作为自己的信条爱家、护家;即便被居高临下的姐姐周蓉一直认为不聪明,他仍然觉得“读了她的小说我才明白,她原来那 么 爱 我 。” 他 很 平 常 , 也 很 平庸,是千千万万平凡人中的一个。

书中出场的人物大概有二百多个,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父女情、父子 情 、 兄 妹 情 、 朋 友 情 、 同 事情、邻里情,等等,不管日子多么难熬、不管生活多么困苦,他们始终坚持着人性最本真、最质朴的情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命运跌宕起伏、世事沧海桑田,但坚守道义和本真却始终是他们内心的信仰,正如原著封面题词所写,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觉得苦吗?嚼嚼自己咽了。”周秉昆的一句话,道尽人生百味,也道尽了人生的智慧。善良、正直,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也最需要的品质 。 无 论 时 代 怎 么 发 展 , 无 论 环 境 怎 么 改变 , 真 善 美 永 远 都 具 有 穿 越 时 空 的 恒 久 魅力,永远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永远支撑着人们在艰难困苦中自强不息。

家与国:人生最伟大的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每一个平凡人的一念一思,都是最鲜活的历史。而历史潮流奔涌向前,每个家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被卷入其中。这种卷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书中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共乐区讲起,一直讲述到二零一四年,跨越五十多年,呈现了“三线”建设、恢复高考、“出国潮”、“下海潮”、国企改革、棚户区改造等与人物命运密切相关的 大 事 件 。 而 每 一 个 大 事 件 的 出现与延续,都在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经历中留下了深刻印迹。家与国,早已密不可分,紧密相连,共情共生。

这本书塑造了不同阶层的人物,有工人、知识分子、下岗职工、领导干部、商人、市井小民,跨越了中国的不同地域,有东北、贵州、北京、深圳,覆盖了社会的不同层面,有机关、城市、乡村、高校、企业。在立破并举的沧桑变迁中,我们看到了社会各阶层在与国家共成长中作出的奉献和牺牲、在与民族共命运中收获的成就与幸福。正如这本书的作者梁晓声在采访时谈道:“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生与发展不是一场嘉年华,而是由很多的劳动者在用他们的坚忍为共和国转型时期的大工业的车轮铺路。”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家国相依、命运与共,始终是根植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不变情怀。国家的发展强大,正是无数小家几代人坚忍奋斗的结果,是一个个普通人在大时代背景下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书中每一个人的生活轨迹与人生命运都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面对艰难险阻,不屈服、不退缩,焕发出盎然的生机与活力。而正是这种中国人身上的生机与活力,秉承着这种自觉与不自觉、自知与不自知的家国情怀,推动着我们国家不断向前创造历史。我们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才能实现的巨变,这是中国的骄傲,更是每一个中国人胸怀家国、脚踏实地的生动写照。

知与行:人世最浪漫的奔赴看书中的人,想当下要做的事,从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指引,是每一本书、每一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智慧、留给我们的财富。《人世间》 的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坐标,并为之努力奔跑,可谓用尽全力。即便生活是跌宕起伏的循环往复,是逆境中的屈辱磨难,他们仍然豁达乐观、向阳生长。周秉昆两度入狱,但他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望,在他的人生中,每一步稳扎稳打的脚印和汗水,都被他理解为“由努力换来的成长变化,永远不会蒙尘”。生活极端困难不被周家认可的郑娟,没有因自己卑微的经历放弃对生活的热望,凭着一颗温柔善良的心,成为支撑周家的“主心骨”。即便是身患绝症不愿拖累妻儿卧轨自杀的孙赶超,在活着的时候面对生活的清苦也从来没有怨天怨地,而是知足常乐,知恩图报。他们无疑是平凡的、真实的,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人,亦或是像我们自己。他们却又是坚强的、温暖的,尽管经历了生活的阵痛与不安,仍然积极、向上、乐观、奋斗,在时代的洪流中向阳而生,在人间的烟火中逐光而行,在漫长的岁月里坚守忍耐,与梦为伴、与光同行。

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不止,“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余秋雨先生在 《文化苦旅》 中的这句话,我想大概是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最好的诠释。勇敢顽强、百折不挠的韧性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道;心怀理想、乐观向上的精神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这正是广袤中华大地上亿万中国人民的鲜活写照,也应当成为我们这个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应当秉承的中国精神。

《人世间》 带给我的启示还有很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这句话是说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局限,摆脱局限和狭隘,去不断的丰富和进步。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每一个字,都可能成就最好的自己。那些被目光捕捉过的文字,就像雨水渗入土地一样渗入我们的心灵。如同我们在党校学习,置身于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我们的理论素养得到提升,党性修养得到增强。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我们既是民族复兴的推动者,也是民族复兴的见证者。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只要心存真善美、情系家与国、躬身知与行,我们便能穿越坎坷,不断前行,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担当与荣光。

(作者系第57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