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茶园报电子版 - 《茶园》

茶山打造“心彩虹”社会心理服务品牌
点亮社会治理“心”路径

2025-06-30     浏览(16)     (0)

本文介绍了东莞茶山镇在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方面的探索,包括建立“心彩虹”暨“粤心安”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为群众构筑心理“防护网”,并深入开展心理服务活动,努力引导形成健康心态。


■ 茶山心彩虹社会心理服务站

本报讯(记者 谢锐坚)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个人幸福、家庭和谐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东莞作为经济活跃、人口结构多元的制造业名城,因心理健康诱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增多。因此,构建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仅是守护个体心灵健康的“避风港”,更是源头预防化解矛盾、夯实社会治理根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安全阀”。

近年来,茶山镇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服务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以“心彩虹”暨“粤心安”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为核心载体,积极探索特色服务模式,不断完善服务体系,致力于为辖区群众构筑坚实的心理“防护网”,点亮基层善治的“心”路径。

专业服务 帮助求助者脱离情绪漩涡

在茶山镇“心彩虹”社会心理服务站内,小张(化名)正在进行每月一次的心理疏导。两年前,她因工作和家庭压力导致情绪波动剧烈、作息紊乱,生活陷入困境,“当时大脑混乱,无法集中注意力,常陷入压抑愤怒的状态,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她表示。

她通过网络寻求帮助,并找到“心彩虹”社会心理服务站,服务站为她安排了心理咨询师进行免费心理咨询服务,并对她的状态进行长期跟踪了解,在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指导下,小张逐渐走出困境,找回自己。“他们的话语给我提供了力量支持,我现在能自主疏导情绪,状态比过去好很多,已经不再需要药物控制。”小张说道。

小张的转变是服务站成效的缩影。目前,茶山镇“心彩虹”社会心理服务站配备了专业心理咨询师轮值坐班,设置了音乐椅、AR虚拟器、心理健康自测仪等设备。服务站通过线上平台广泛宣传科普,线下紧密联动村(社区)、公安、网格、妇联、教育等部门精准转介潜在需求对象,今年已开展心理服务 40 人次,其中长期跟踪服务对象 10 人,有效纾解了亲子关系、情感困扰及自我成长等问题。服务站每年为来访者提供 6 次公益咨询,严格恪守保密原则,执行“一人一档”制,对来访者信息进行多重加密。“我们在任何案例研讨前都必先获取来访者书面授权,并进行身份脱敏处理,筑牢隐私保护的防火墙。”心理咨询师黄文辉表示。

筑牢阵地 建成“1+18”全覆盖服务网

自 2020 年服务站成立以来,茶山镇平安法治办一直致力于完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体系建设,打造具有茶山特色的“心彩虹”社会心理服务品牌。一方面,打造心理服务阵地,目前已建成镇级社会心理服务站 1 个、村级心理服务室 18个,形成“1+18”实体化服务网络,实现全域覆盖。通过定期安排心理咨询师在固定场所提供心理服务,让服务更便捷。

另一方面,优化心理服务机制,建立心理排查、心理帮扶、跟踪回访、监测预警机制,分门别类建立心理档案,针对性实行分级管理干预。同时,协同第三方心理机构制定社会心理行业工作标准,使心理服务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在强化阵地建设的基础上,茶山还组建起两支“专业军”,即由专业心理咨询师组成的专家队伍和由中小学心理辅导老师、精防医生、村(社区)干部、社会工作者等组成的兼职辅导员队伍,以及由心理专业人才、网格员、人民调解员、义警等各界社会力量参与的“心彩虹”心理服务志愿服务队,通过整合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充实优化社会心理服务力量。

关口前移 精准实施重点人群心理干预

依 托“1 + 18”实 体 化 服 务 网络,茶山积极推动心理服务触角向更基层延伸,多渠道排查心理困境人员,精准施策开展重点人员心理健康服务。

茶山通过完善部门联动、危机转介等工作机制,由平安法治办、卫健、妇联、司法、团委 12355 等部门协作联动,精准定位排查心理弱势群体,及时跟进开展服务,形成矛盾化解、法律援助、帮扶救助和心理疏导干预有机结合的“3+1”服务机制,让当事人能解“心结”更易解“事结”。

同时,由“心彩虹”社会心理服务站联合各村(社区)民政干部入户走访,仔细排查心理困境家庭情况,并进行心理建档。2024 年,服务站累计接受心理咨询 92 人次,心理疾病转介 9 人次,上门走访 40户次,心理建档 10 人。

此外,深入开展“暖心工程进社区”“育心工程进校园”“爱心工程进家庭”“心防工程进机关”“心理体检进企业”等活动,不断丰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引导方式,针对不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助力营造阳光向上的社会氛围。

茶山镇平安法治办负责人介绍称,下来,茶山将继续深化服务,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走进18 个村(社区)持续开展政策宣讲、心理科普、心理讲座、心理调适等公共社会心理服务活动。精细排查,完善心理困境人员档案管理,实施入户建档与心理疏导,努力引导形成健康心态。优化队伍,强化心理服务人才支撑,为群众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心理咨询服务,织密辖区心理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