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知识的价值与我们的育人工作

作者:学科建设处兆麟    
2010-11-10     浏览(237)     (1)
  高校三大任务之首就是培养人才,“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传授知识只是我们工作当中的一个方面,但是必须看到在这方面我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这与我们对知识价值的认识不足有关,并且与我们对育人工作认识的不到位有关。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知识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才能把知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才能更好地开展我们的育人工作。
  知识的价值首先在于知识本身,在于其向人们展示外部世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的规则与联系。因而,我们要教会受教育者利用知识客观地认知外部世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这是为师者的本分。
  我们传授知识,就是根据受教育者所选择的学科门类让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以及诸多事物之间的规律的互动过程。让受教育者从对周围事物的无知到有知的过程,是我们传授知识最原始的一个阶段。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也就仅仅实现了知识价值的最低层次,这对知识和我们的职业都是一种亵渎。
  知识是人们通过实践对外部世界的描述。由于实践环境和实践层次的限制,所得来的经验也就有所局限,因而任何知识都必须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修正和丰富。从这个层面上讲,任何知识如仅停留在书本的层面也就到了落伍的程度,因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随着实践而不断推进,也就不断地、或多或少地修正着现有的知识结构。所以,我们既要把书本的知识传授好,同时还要及时把新知识加入到课堂上来,不然就会有知识与社会脱节的危险。若知识与社会脱节,则知识的价值就大打折扣,那么也就难以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我们还要向受教育者尽量传授一些其他专业的知识,而不能以专业或者学科的不同为由,对其他知识少谈甚至不谈。专业与学科无非是为了更好地开展专门性的研究而进行的人为的分割,但是这对受教育者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限制了他们对其他知识的涉猎,严重影响了“专而博”人才的培养,这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就业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少了一些砝码。当然,涉猎其他专业或者学科的知识对我们来说也有困难,但是在与受教育者的教与学中共同进步学习何尝不也是一种快乐。
  知识的价值还在于其所能给予使用者带来的“使用价值”。因而,我们要教会受教育者如何利用知识来服务社会,谋求自我生存和社会发展之道,这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更是家长对我们所寄予的最现实的希望。
  受教育者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服务社会。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通过自己的知识所指导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这个过程是受教育者所学习到的知识不断发挥其“使用价值”的过程,受教育者通过这一过程来谋求自我的生存亦即用自我知识指导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我、完善自我,同时也要通过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这个过程也是社会不断检阅我们所给予受教育者知识和受教育者学习程度的过程,更是社会对学校和受教育者本身一个不断评价的过程。
  我们必须教会受教育者如何实现知识的“使用价值”。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受教育者走出校园尽快适应社会,才能缩短他们在社会上的适应期,力争实现“零适应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受教育者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使受教育者理论上可以触天,实践上可以着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人才。也唯有如此,才能击碎某些人关于“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认识,才能塑造我们的教育品牌。这就需要我们多组织受教育者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切实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寻找自己知识的差距并在学习中去弥补。同时,我们也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来满足受教育者这种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
  知识的价值更在于教会受教育者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寻找并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只是完成了知识传授的第一步,“授人以渔”才是知识传授最重要的一步。
  知识是不断发展的,也唯有不断发展的知识才能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知识的发展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来推动的,所以只有让一代代人拥有这种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对于每一个为师者而言。我们要把每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晰,向受教育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知识挂图,努力让其明白其中的缘由,更要让其掌握梳理的思路和分析的方法,引导他们尝试用这种思路和方法来梳理和分析一个崭新的问题,并得出结论。然后,帮助受教育者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并帮助他们不断地修正所使用的思路和方法,使这些思路和方法达到最优化。待受教育者能够自主地选择一种方法和思路来论证一个知识点,并不断地完善原有的方法和思路时,就说明受教育者拥有了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寻找并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这是每一个受教育者不得不经历的一个过程,这更是知识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们一直把韩愈《师说》中的这句话奉为经典,并作为为师者的工作准则。现在,我们要有完善这种说法的勇气,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能够不断为受教育者“解惑”,更要努力让受教育者“自我解惑”,唯有如此才能让他们真正成才。
  如果只是教会受教育者认识外部世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的规则与联系,等于交给了受教育者一条前行的手杖,仅仅是前行的一个支撑点而已。如果教会受教育者充分实现知识的“使用价值”,等于交给了受教育者一个铁饭碗,吃饭不成问题,但能否长远的有饭吃就是个问题,因为铁饭碗早晚是要朽掉的。如果教会受教育者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寻找并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等于交给受教育者一个金饭碗,不是让受教育者在一个固定的职业岗位上有饭吃,而是保证受教育者在任何一个行业的岗位上都有饭吃。
  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难度系数逐年增加,甚至有了“毕业就等于失业”的说法,恐怕这些都与我们没有正确地认识知识的价值,没有完备地传授知识有关。认识而不回避或者不掩饰这个问题,就是一种进步。然后付诸于实践,这更是一种进步。
  我们育人的使命是光荣的,但是不能停留在使命的表面,而要渗透到完成这个使命的每一个细节。这是社会的要求,更是我们从事这个职业所应有的良知。
  扛起育人的大旗前行,身后的每一个脚印都是我们的良知所篆刻的美丽图案,深刻而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