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理工大学 - 《哈尔滨理工大学报》

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共同创造哈理工美好的明天(上)

——————在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作者:□校党委书记赵国刚    
2016-12-05     浏览(55)     (0)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哈尔滨理工大学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圆满结束和新一届委员会的成立,以及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文章强调了学校党委和行政班子在转型发展中的历史责任,并提出了三点意见,包括提高思想认识、坚持党管人才和聚焦人才发展之本,以及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改革等。





  各位代表、同志们:
  经过全体代表和与会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我校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闭幕了。本次会议是继2015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后的又一次盛会,会议主题突出,开得民主、团结、热烈,是一次成功、圆满的大会。
  会议期间,各位代表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代表职责,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民主评议学校领导班子,共同描绘发展蓝图,从而保证了会议质量和效果。大会认真听取并审议了学校行政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工会工作报告,并审议通过了学校 “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对未来5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会议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顺利选举产生了三个新的委员会。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新当选的第四届教代会执行委员会、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和第一届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祝贺!向全体代表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同志们,当前,学校已进入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内涵建设是广大教职工代表的热切期盼,更是学校在时代潮流中图生存、求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团结和带领广大教职工转变思想观念、推进综合改革、加快强校建设,是学校本届党委和行政班子无法回避、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是 “当务之急”、 “形势之需”。为全面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有效推进各项目标和任务,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聚焦转型发展此次 “双代会”是我校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全面贯彻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聚民心、汇民智、为民谋,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动员会和部署会。大会通过的 《哈尔滨理工大学 “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未来5年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是全校上下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代会精神和 “十三五”规划上来,按照本次 “双代会”确立的 “四个着力”思想,进一步提高认识,在转型发展、争创一流上聚焦发力。
  (一)增强理工自信自1995年合校以来,特别是经过 “十一五”、 “十二五”的跨越发展,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为全国机电行业和龙江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近几年,哈理工人积极应对社会大转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冲击和挑战,理工一家人团结凝聚、自强不息、攻坚克难、破冰前行,正所谓 “天外黑风吹海立,风雨过后见彩虹”。作为哈理工人,我们都应当坚定理工自信,更需要团结和谐、倍加呵护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理工家园。
  (二)聚焦转型发展、争创一流当下中国,经济社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调整、大转型,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战略和 “双创”战略的实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倒逼机制,不转型、不提升,只有死路一条。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和科技的供给端,如果不能顺势而为、转型发展,就必然会在新一轮竞争中被洗牌,甚至淘汰出局。如何转型发展?按照中央在国家 “十三五”规划中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结合自己学习和思考,我体会:一要回归本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二要以需求为导向,面向新经济、新业态,融入市场经济、融入经济社会主战场,全面推进 “双创”教育,走开放、融合、共赢发展之路,运用倒逼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科研与服务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使学校、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三要以 “双一流”为导向,面向区域、行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我校机电类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内联外引,做大做强,打造一流学科、一流本科 (专业),争创一流地方理工大学。在服务、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哈理工作为。四要以人才发展为本,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三)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今天的哈理工是我们一代代哈理工人用自强不息、求是创新的精神所开创的基业。作为新一代哈理工人,我们要接好这沉甸甸的接力棒,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撑起一片新的蓝天,让哈理工的伟大事业薪火相传,不断为哈理工人的强校梦增光添彩,让一批又一批理工学子们为之自豪!为此,一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大家知道,中央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政府对高校的供给侧改革已经悄然启动,2016年上半年,42所高校的50个学科点被取消;2016年下半年,175所高校的576个学科点被调整。这两年因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值,我校连续两年被减招。国家教育部门已经向专业评估和调整发力,毋庸置疑,未来会有一系列专业点被停办或调整。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关于科技评价、教师评价、职称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已十分清晰。如果我们 “涛声依旧”,危机很快就会到来。二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转型发展中,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推入市场,真正走进市场经济。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靠什么取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我认为我们全校上下各学科、各专业、各级干部和教职工都需要从实际出发,研究 “长板理论”,研究我们的学科专业如何优化整合,我们的教师如何分类发展,我们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工作如何扬应用之长,在服务龙江、行业和国家战略中如何打特色牌,走集成路,扬学科专业之长,扬中俄、中白合作之长。三要有强烈的效率意识。转型发展要靠我们自己过日子,过日子就要精打细算,就要理清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就要全员理财,加强成本核算,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学校是我们的家,任何跑冒滴漏、任何设备和房屋闲置低效、任何不合理的用工、任何不讲质量的支出,流出的都是大家的 “血液”。同时,在 “互联网+”时代,我们更需要在提高效率上下大气力。
  二、坚持党管人才,聚焦人才发展之本在新时期、新阶段,转型发展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前提和基础,而转型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人才的发展。中央和省委从国家经济社会转型需要出发,围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我们转型发展和建设高水平大学指明了方向。学校党委、各级党组织和各级干部都要认真抓好落实。
  (一)树立以人才发展为本的思想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党和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而肩负这一神圣使命的就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人才队伍。以人才发展为根本,就是把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水准、育人水平、创新能力、服务能力、民生福祉等人才自身的发展直接关联的要素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向人才发展聚力,实现人才发展与事业发展、学科专业发展、学生发展相协调。以人才发展为本,就是要把政策、精力、注意力、财力向人才发展聚焦;就是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用为本、服务发展;就是要有大人才观,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就是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氛围,对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用其所长、用当其时。
  (二)创新机制、完善政策面对事业单位改革和新一轮人才市场竞争的新形势,围绕转型发展的新要求,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学术组织,对各类人才队伍要进行科学设计,既要补短板,更要扬长避短。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探索 “人才预备役”制度,从本科生开始,提前培养优秀学生为我所用;健全博士后流动站机制,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非教师岗位人才引进聘用机制;加大柔性引进制度,建立开放共享机制,与国内外 (尤其俄罗斯等)名校、名所、名师建立多元合作,形成人才共享、互联互通的新局面,为学校、学科专业注入新鲜 “血液”,促进办学转型和学科专业建设。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引进教师准入制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使其具备工程化的背景、国际化的视野、信息化的技能、市场化的意识。加强管理人才和其他专业人才及技能人才的培训,树立先进教育思想,提升现代大学治理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要加强人才分类管理,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进行组织化建设,建设各类人才团队,在实践中培养人才。要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按照 “品德、能力、业绩”的要求,对人才进行科学评价。建立教师荣誉体系,以学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评价教师。按照 “不唯文章、不唯文凭、不唯资历”的要求,评聘职称和岗位。要探索 “新人非升即走,老人非升即转”的机制。
  (三)创新体制要以目标责任制和责权利相统一为抓手,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推进人才分类发展,活化人才资源,增强办学活力,建设理工大学 “动车组”,实现学院办学科专业、建队伍,逐步实现学院办大学,使学校由 “火车”向 “动车”转变。要加强学术治理,按照 “去行政化”思想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点目标、重大需求,建设人才特区和学术组织。对人才特区,要向负责人下放人财物管理权,实行目标责任制。要以特区和重大平台为依托,制定专门政策,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拔尖创新人才队伍。要探索专项奖励机制,对 “双一流”建设、 “双创”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开发与应用、开源节流、破解难题等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部门和个人,实行专项奖励机制。要探索和推进以学生当量和质量为基准的津贴包干机制。(下接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