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理工大学 - 《哈尔滨理工大学报》

坚定信念凝心聚力务实创新攻坚克难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上)

——————在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作者:□校长李大勇    
2016-12-05     浏览(64)     (0)

该报告介绍了哈尔滨理工大学过去11年的工作回顾,包括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实力提升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并强调了这些成就对学校未来的重要性。同时,报告中也指出了未来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哈尔滨理工大学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是我校全面落实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在 “十三五”开局之年各项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一次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坚定信念、共谋发展的大会,对完成我校 “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实现进入国内教学研究型大学先进行列,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的奋斗目标,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过去11年工作回顾自2005年召开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以来,学校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 “人才强校、质量强校、特色强校、学术强校、开放强校”的发展战略,以 “立德树人、建设强校”
  为根本目标,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实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服务行业与地方的能力和水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不断改善办学基础条件,加强民生建设,注重大学文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突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坚持质量、特色、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大提升。
  加强专业建设。在调整专业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和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本科专业由 “十五”末的45个增加到现在的60个,省级重点专业由10个增加到19个,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达到8个。5个专业获批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逐年提高生源质量。招生省份由面向全国 26个省(区、市)增加到覆盖除港澳台之外的全部31个省 (区、市),有一表招生的省份由3个增加到23个,校本部一表招生比例由19.02%上升到63.60%。11年间累计招收本科生77,168人、专科生4,047人。
  加强教学骨干队伍和课程建设。注重建设以教学名师为主体的教学骨干队伍。学校现有 “省级教学名师”12人,省级 “教学新秀奖”、 “教学能手奖”获得者6人。加强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现 “零”的突破,25门课被评为 “省级精品课程”。 “电机学”课程在“十一五”时期被评为 “国家级精品课”,2013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并上线推广。2门课程被评为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8部教材入选 “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批省级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3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实施研究生分类培养与管理,完善研究生培养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健全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和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引入学位论文查重系统,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标准化考场 300个和综合监控信息平台。改革招生机制,以学科实力和就业率为导向,调整招生专业生源结构。研究生在校生规模由 “十五”末的1,672人 (博士研究生148人,硕士研究生1,524人)增至现在的3,268人 (博士研究生432人,硕士研究生2,836人)。11年间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10,392人、博士研究生759人。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十二五”期间,学校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6个;入选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单位,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29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2个、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6个。
  健全学生奖助体系。截至目前,学校共向250,492人次发放了32,326.58万元的各类奖学金。其中,953人次(本科生496人,研究生457人)获国家奖学金,奖金总额1,360.23万元 (本科生383.23万元,研究生977万元);129,853人次 (本科生75,094人,研究生54,759人)获国家助学金,助学金总额20,448.78万元 (本科生17,068万元,研究生3,380.78万元);8,726人次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奖金总额4,363万元;110,960人次 (本科生106,385人,研究生4,575人)获校级奖学金,奖金总额6,154.57万元(本科生3,288.67万元,研究生2,865.9万元)。
  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各级各类学习与科技竞赛、体育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 8,521人次。2010年,首次获得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学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不断涌现。近年来,荣获全国、全省大学生年度人物、道德模范人物 (群体)、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奖项 9项;志愿服务项目获国家级奖项 3项,4支社会实践团队获国家级表彰,学校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数学建模竞赛已成为理工学子参赛强项, “青马工程”
  和国防生忠诚教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特色品牌。
  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充分肯定,本科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保持在 88%以上,研究生平均就业率在 89%以上。11年累计毕业本科生 68,274人、硕士研究生8,725人、博士研究生415人。学生工作、招生与就业工作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学校荣获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称号。
  (二)坚持以龙头地位抓学科建设,学位授权学科数量大幅增加,学科内涵建设不断增强过去11年,学校坚持把学科建设摆在龙头位置,以优势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带动学科建设整体发展,全面实施学科分层规划与建设。积极增设学科授权点,完善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扶持并鼓励交叉学科及非重点学科快速发展。
  学位授权学科数量增幅明显。学校学科门类由 “十五”
  末的6个增加到 “十二五”末的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由2个增至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由10个增至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由10个增至2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由35个增至9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由8个增至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由2个增至7个,实现了博士一级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全覆盖。学校多数优势特色学科已建设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除新设本科专业外,其它学科专业基本全部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50名博士后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或面上资助。
  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突破。2007年,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成功申报国家级重点学科,实现了学校国家级重点学科 “零”的突破。2011年,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控制科学与工程、数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10个学科获评省级重点一级学科。
  学科评估体系基本建成。启动学位授权点合格及专项评估工作,完成了各学位点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制定,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检查、评估工作常态化。 “十二五”期间,学校组织6个学科参加教育部学科评估,学科排名处于全部参与评估学科的前1/3~1/2位置,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在具有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一级授权学科的高校中位居中上游水平。
  (三)科研实力持续提升,基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面向行业和地方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科技工作以 “科研实力显著增强”为目标,着力推进实施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从抓项目、建平台、促转化等方面入手,助推总体科技实力逐年提升。
  获批科研项目能力有较大提升。从提高项目层次和规模出发,倡导从工程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发挥优势学科的带动作用,积极申报政府计划项目。完善科研政策,引导和支持教师走进企业承揽课题、解决难题。11年间,全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33项,企业委托课题2,678项,各类科研经费总额115,900万元;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6,012篇,申报专利6,154件,获批专利4,024件,获省部级科技奖219项。
  科研平台建设有重要进展。以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为龙头,完善学科科研平台建设。在加大对现有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支持力度的同时,支持并鼓励跨学科申报国家优先扶持和我省重点扶持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人文社科基地。学校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工程中心)由“十五”末的2个增加到 “十二五”末的9个。 “十二五”期间,纳米工程电解质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建成并投入使用,电介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以 “优秀”成绩通过验收,高效切削及刀具技术工程实验室获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先进电气装备制造与智能运行协同创新中心获得黑龙江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证。
  学术交流层级稳步提升。以学术交流为载体,扩大教师学术视野。以二级学院为主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学校成功承办了第九届电介质性能与应用国际会议、第六届 “国际战略技术论坛(IFOST2011)”等大型学术会议,学校常年举办 “博厚讲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家围绕科技前沿动态开展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活动。
  服务行业和地方的能力不断提高。发挥技术研发优势,提高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积极推进 “一个团队,一类技术,面向一个企业,共建一个工程研发中心”的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形成 “研究做到企业里,文章写到产品上”的科研特色。学校搭建校企合作平台55个,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00余项,转移转化技术和成果1,300余项,数十项技术或具有国内影响力或处于省内领先地位。(下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