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做“新时代”的好记者 讲好中国故事———学习十九大报告的心得体会
作者:●光明新闻传播学院 郑一铭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我校组织研究生开展十九大报告主题征文活动,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学生中落地生根,为青年学生的成长助力领航。本栏目将陆续刊登本次征文活动中的优秀作品。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认真聆听并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之后,我为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感到由衷的自豪。我们是幸福的一代,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与爱护中成长,能够在当前的繁荣局面下获得学习成才的机会,更应该努力学习以报答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爱,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殷切希望。此外,作为一名校园新闻人,我们也将把习总书记的报告精神与报告内容运用于自己日常的新闻实践中,讴歌校园正能量,将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政策传递给校园内的学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以后,我们还将步入工作岗位,在此,结合我的新闻学专业,谈谈自己学习十九大精神的心得体会:
一、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回顾2016年,有两个会议值得我们每一个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关注。一是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二是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要适应这个大趋势,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
回顾这两个会议中习总书记在新闻宣传工作方面的思路理念,与十九大报告息息相关。十九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我们将决胜全面小康,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这个过程中,记者所要做的,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当中国与故事关联时,中国就不是一般的中国,故事也不是一般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不是所谓的马斯洛效应:生存问题、温饱问题实现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表达自我的行为,而是具有更深远的时代内涵与全球意义,是为了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站在文明的高度提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文明传播理念。这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原则:一是下沉原则,借用生动的中国故事、使用朴实的语言、遵守文化交流的一般性规律将抽象的理论下沉,推进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二是提升原则,通过将保持开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逐渐升华至文明的层面,实现文明的交流与互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在这一层面,我认为当前一个比较好地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就是,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摄制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该片首次尝试以“讲述人”的方式来推进故事的讲述,增加了故事的温度,有利于推动全社会的思想共振、情感共鸣、行动共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继承革命文化的同时,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二、扎根社会基层 挖掘故事深度&&&&在十九大报告中,我感受最真切的是“美好生活”四个字,好的记者应该善于从小视角来观察民生之需的变化,不仅要切实关注百姓最关注的治国之事,还要做好时代的记录者。身体力行方知生活不易,深入基层才能挖掘本真。
比如我在大学时调研的项目基地陕西省延安市周边的农村,那里很多地方不仅有了便利的网络和通达的交通网,还有了全新的经济发展思路,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发展果园经济,在农忙时召集城镇百姓来体验生活,果农通过互联网销售蔬果。农村的经济条件好了,家家有院子小楼,还有了室内洗手间,这都是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记者就应该能够以小见大,将镜头对准精准扶贫的人群,对准三农政策受益人群,对准走向小康生活的人群,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生活小变化,就是中国发展的大体现,这样的故事也能更接地气,更有时代价值。
三、引导舆论监督 时刻牢记使命记得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上,面对着现场所有满是期待的媒体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说:“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在中国多走走、多看看……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所以,对于一个好的记者,讲述好的故事,不仅限于传递正能量,我们还需要能够客观地去报道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2016年,习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还特意提及“舆论监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更应该看到社会中仍然存在的弊病,以及那些基层群众关心的问题。在我看来,能够讲述学生、人民群众最迫切关注的事情,社会发展需要厄待解决的问题,就能够讲述一个好故事,如果再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问题最后得以解决,对社会而言,就是最大的正能量。
四、规范互联网表达 提高故事公信力报告中八次提到了互联网相关内容,比如“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让我联想到,近年来“新闻反转剧”成为新媒体时代不可忽视的新现象。从“哈尔滨天价鱼”“河南官员抹香香”“偷鸡腿妈妈”“雷洋涉嫖死亡案”“7.23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罗尔事件”等热点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似乎少有“板上钉钉”一次性言之凿凿的报道,而是经过了反转再反转,有些事件甚至到最后也没有水落石出。“无反转,不新闻”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常见现象,在这个反转过程中,媒体对待事件的不同报道方式和策略,势必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
而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匿名性和包容性使网民评论、传播的风险减小。比如在罗尔事件中,网民更多是凭借一种情感或情绪在“站队”并捐助,当事件真相曝光之后,与人们心中的合理期望形成强烈反差,突破了人们的心理底线,加上舆情几经反转,使人们开始谨慎面对网络募捐,当然这也是事件的有利影响,但是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信任的良好发展。在该事件真相明朗后,作为社会的守望者,主流媒体从网络募捐和社会信任方面进行持续分析报道,做的相对较好。但是社交媒体上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私人评论短文,有从罗尔事件看中国癌症治疗现状的,有深扒儿童医保制度的,有还原儿童白血病真相的,有质疑网络募捐的合法性的,更有人抛出了“与其低智商的善良,不如高智商的冷漠”等论调,貌似一盘散沙的舆论场,指向的几乎都是善意全无的灰黑色调。可以看出反转新闻的盛行使得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严重下降。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作为学生,我们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专业学习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四个自信”;坚持在专业学习中增强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我们新闻传播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职业观的指导;结合我们在媒体中的实习经历,把新时代新闻传播工作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规律、新手段融入到学习内容中,提高自我应用新技术、新手段的能力。观察当前媒体讲故事时的表达方式,跟进舆论反应,思考如何规范互联网表达方式等,对我们今后从业时,使用互联网语言用其长而避其短,兴利除弊,激浊扬清是大有益处的。
在学习十九大报告中,我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重视,他在致人大80周年贺词中提出“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对我们青年一代寄予了厚望,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我们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新闻志向,在从事媒体实习和相关报道活动中,多学多练,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一定要反对形式主义,要走到基层,贴近群众,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努力做“新时代”的好记者,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