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邮电大学 - 《南京邮电大学报》

热爱成就闪耀未来

作者:学通社孙苏云查晓菲郑小莉    
2020-01-01     浏览(230)     (0)

三位大学生在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他们通过团队合作、科学分工、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了困难并取得了成功。他们的故事鼓励学弟学妹们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是电子领域最为重大的比赛之一。我校2017级电子与光学工学院、微电子学院王涵申、朱旭豪、王达三名同学共同研发的小车系统,同时满足轮流动态充电、定点停车等题目要求,斩获TI杯201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A题电动小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全国一等奖。

有惊无险,终获国一

      团队为此次比赛做了充足的准备。在大一了解到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后,他们三人就对电能变换领域即传统电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年以来,他们参加过多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有着较为丰富的比赛经验,也准备了许多有关传统电源的模块。但今年比赛的题目公布后,他们却发现今年没有传统电源类的试题,之前准备的模块都无法使用,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选择较为熟悉的A题电动小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

  在确定了A题后,他们需要在短短的四天三夜里完成自己的作品。比赛开始后,他们首先确定了充电部分采用罗耶振荡器,把整个控制部分简化,使小车的功耗低、效率高。处理放电部分时,因为购买的模块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追求完美的朱旭豪选择独自创作电路升压模块。这一创新提高了电容对电量的利用率,成为作品的一大亮点。第二天他们完成了所有硬件电路部分的制作。比赛前期进行得十分顺利,但是到了后期,他们遇到了此次比赛中最大的拦路虎———控制模块。由于控制部分与平时训练的电能变换完全不同,他们没有相关经验,所以第三天他们一直到熬到深夜都没有将小车调试成功。内心焦急却又束手无策的王涵申和朱旭豪选择暂时休息调整状态,但当他们第四天早上醒来时,王达已经把小车调试好了。经过最后一天的调整赛道确定最佳状态,制作过程完美结束。
  全国大赛之前,他们的作品在江苏省排名第一,这使三人对自己的作品能够获得全国一等奖很有信心。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全国决赛现场时小车突然出现了故障,有一项功能无法实现,这使他们失去了一项分数。但由于他们的作品在其它功能上表现突出,三人最终还是有惊无险地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在团队合作中各自绽放

      此次比赛并非王涵申、朱旭豪、王达三人的第一次合作。王涵申与王达从大一就开始合作参加相关比赛。在大二时,王涵申偶然结识了朱旭豪,由于二人研究方向相似且研究成绩相近,大二结束时,他们二人就萌生了一起组队的想法。大三时,在相同兴趣爱好和相似研究方向的指引下,他们三人正式走到了一起。一个优秀的人也许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优秀的人一定可以走得更远。

  此次获奖是王涵申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与团队科学合理的分工密不可分。在比赛中,他们依据每位成员擅长的部分分配任务,再分模块完成各自的部分,最后整合成完整的作品。朱旭豪主要负责硬件整体方案,王涵申主要负责报告的撰写工作并协助硬件设计,而王达主要负责软件方面的制作。
  合作中产生分歧在所难免。由于团队中每个人负责的部分不同,擅长的方向不同,在合作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一些矛盾。例如,在平时的训练中会出现设计的硬件无法与软件搭配的情况,也会遇到软件无法为硬件提供所需内容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矛盾,他们三人加强沟通,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与协调能力,并经常分享收获、提出疑问再共同讨论解决。朱旭豪说:“有合作就会有分歧,这是无法避免的。但因为想着要给对方提供便利,所以每次都尽量把自己的部分做到最好。”凭着多次合作产生的默契和朋友间的互相体谅,他们三人一路磨合,一路成长。

  当谈到对队友的评价时,他们三人不约而同地用“很优秀”“非常优秀”来形容。除了比赛场上的出色表现外,他们三人在学习、社团活动方面也表现优异。王涵申、朱旭豪的绩点位列专业前10%,而王达的成绩专业第一。此外,王涵申还担任了院科协主席。高度的自律与严格的规划是他们三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王涵申认为,比赛与学习并不冲突,“该学习时学习,该比赛时比赛,该处理社团事务时就处理社团事务。回想大学前三年的经历,没有觉得辛苦反而觉得非常充实。”

坚持不懈,厚积薄发

      由于对电赛有着共同的兴趣,王涵申、王达、朱旭豪三人走到了一起。从起初的“略想尝试”到两三年的用心投入、认真对待,这些年来,他们斩获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专题邀请赛国家级一等奖、江苏省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等9项省级及以上奖项、16项校级奖项。然而,硕果累累的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由于所有队员的专业和参加的实验项目毫不相关,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他们无法学到相关的竞赛知识,因此他们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找相关资料自学,再不断地实践来弥补认知上的空白和操作上的不熟练。王涵申表示,比赛更加注重实践能力。为了获取更多知识,他们还跟随老师做相关的研究项目并参加学校举办的电赛授课。

  三人从大一就开始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和竞赛,比如节能减排、智能互联、挑战杯等等。周末,他们会在院科协给有需要的同学做技术上的培训,而参加科协各类活动的经历也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在传授经验和技巧的同时,他们也在不断地自我完善。他们的成功还离不开指导老师和学院的支持。团队的指导老师张胜老师着重关注传感器及芯片进展,经常给他们布置学习和实验任务,再开会共同探讨问题。“只要有问题,随时可以问”,张老师的支持无疑给了他们最大的鼓励和信心。比赛前,张老师不厌其烦地叮嘱他们熟悉并掌握好相关知识点和模块电路。除了竞赛之外,张老师还指导他们做实验开放项目、STITP项目,并邀请他们参与科研课题。此外,学院和老师还承担了实验的部分开销,这使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专心备赛。
  这一切的准备、付出、帮助,让这支团队更加强大,拿国一对他们来说是志在必得。结果不负众望,他们做到了。不仅如此,这三位同学因在电子设计竞赛上的突出表现,获得了不少加分,再加上学习成绩等在年级里名列前茅,他们分别被保研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
  对于未来,他们坚定地说道:“电赛这条路会一直走下去。”梦想最需要的就是认真和坚持,而幸运从不辜负有准备的人。他们的成功不可复制,但奋斗精神却是可以效仿的。他们鼓励学弟学妹们:“对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定要坚持下去。也许刚开始收获甚微,但只要坚持下去,成功就不再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