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之所向,行之以往
2019年11月24日,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芯”之所向电子制作大赛迎来了最后的现场测评环节。此次比赛设置了 ABCD四个赛题,分别匹配不同的难度系数。A题“炫彩电子琴”难度系数较低,只允许大一新生参加;而BCD题可高低年级混组。此次赛题考察全面,各有侧重,ACD题都是考察单片机基本功能应用与人机交互体验的设计,B题则是考察模拟电路的设计。
张益博带领团队获得了D题“物资派送系统设计”项目一等奖。在他的团队中,有身经百战的“大佬”,也有初出茅庐的“萌新”。队长张益博介绍,此次通院科技节比赛以电赛为导向,题型和能力范围与电赛基本相似。凭借多年参赛经历,张益博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他们团队在赛前就对比赛进行了预判,准备好了基本功能完备的小车。赛题公布后又针对题目要求的指标进行了拓展和优化,增加了小车的RFID、GSM、串口屏通信等功能。他们团队设计的作品具有完备的应用场景适配功能,实现了特定场景的应用,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为团队赢得了加分。马万里带领团队选择了“制作简易频率特性测试仪”的赛题。在开始制作装置前,团队先明确了分工。队长马万里主要负责装置的代码设计,而大一的新手们主要负责查阅资料。在制作过程中,团队遇到了许多挑战。题目要求的扫频范围是10KHz至1MHz,而马万里给团队定的目标是完成1Hz到10MHz的扫频。按照他们采用的数字正交扫频方案,滤波器的信号频率范围是一个直流信号加上 2Hz至 20MHz的信号。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至少需要40MHz的采样率才可以达到预期要求,因此滤波器需要滤除 2Hz至 20MHz频带范围内的信号,装置的截至频率要设在2Hz以下。这时,用matlab去设计符合要求的FIR滤波器就十分困难,这极大地增加了制作装置的难度系数。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们团队反复联调、修改,最终设计出了符合要求的装置,喜获一等奖。
科技与艺术的殊途同归
2019年 11月 29日,传媒与艺术学院成功举办了第一届“艺动领域”H5页面设计大赛。本次比赛旨在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灵感与热情,引导同学们创作出富有创新特色的H5交互界面,发掘设计方面的人才。
H5是一系列制作网页互动效果的技术集合,可以使用其在网页上融入文字动效、音频、视频、图片、图表等各种媒体表达方式,使页面形式更加适合阅读、展示、互动,方便用户体验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分享。此次比赛要求参赛者以“中国精神”为核心,结合中国特有的文化特征,以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创作H5交互界面。艺术和科技看起来毫无关联,艺术象征着感性,科技象征着理性,可是当这两者融合时却能碰撞出异常绚烂的火花。这次比赛充分体现出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让参赛同学在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传统项目中的精彩瞬间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协延续传统,举办了趣味化学大赛。2019年11月1日,比赛正式拉开序幕,为期10天。此次比赛采用随机分配三人组队参赛的方式,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
初赛为笔试题,主要考察一些化学常识、化学现象的解释以及趣味性的化学表情包的绘画。比赛现场,参赛者们画出的“苯宝宝炸了”“令人制稀的操作”“苯宝宝很氨酚”等妙趣横生的表情包,不仅让同学们体会到化学的乐趣,也让大家更加意识到日常生活与化学的紧密联系。社会与人口学院科技节活动负责人之一汪培同学认为,科技节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创新、思考和实践的平台,使更多同学有机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意义非凡。
最神奇的脑洞齐聚“创新杯”
2019年11月30日,我校第二十一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仙林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18位来自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的专家评委,共评选出特等奖3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6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