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邮电大学 - 《南京邮电大学报》

科技创新点燃青春梦想

———第二十一届“创新杯”暨大学生科技节精彩回眸

作者:学通社/撰稿 融媒体/摄影    
2020-01-01     浏览(332)     (0)

我校举办第二十一届“创新杯”表彰大会暨“中国移动”大学生科技节闭幕式,包括多个科技竞赛活动和艺术设计比赛,体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也体现了同学们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和积极参与。最终评选出特等奖3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62项。









  2019年12月10日,我校第二十一届“创新杯”表彰大会暨“中国移动”大学生科技节闭幕式在仙林校区青春剧场举行。本届科技节以“信达天下承使命,守志报国育英才”为主题,历时165天,超过8000人次参加了由20个单位组织的44项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此外还有近2000名学生报名参加了“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科技节作为一场思维与创新的碰撞,激发了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为同学们提供了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有利于营造浓郁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

“芯”之所向,行之以往

      2019年11月24日,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芯”之所向电子制作大赛迎来了最后的现场测评环节。此次比赛设置了 ABCD四个赛题,分别匹配不同的难度系数。A题“炫彩电子琴”难度系数较低,只允许大一新生参加;而BCD题可高低年级混组。此次赛题考察全面,各有侧重,ACD题都是考察单片机基本功能应用与人机交互体验的设计,B题则是考察模拟电路的设计。

  张益博带领团队获得了D题“物资派送系统设计”项目一等奖。在他的团队中,有身经百战的“大佬”,也有初出茅庐的“萌新”。队长张益博介绍,此次通院科技节比赛以电赛为导向,题型和能力范围与电赛基本相似。凭借多年参赛经历,张益博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他们团队在赛前就对比赛进行了预判,准备好了基本功能完备的小车。赛题公布后又针对题目要求的指标进行了拓展和优化,增加了小车的RFID、GSM、串口屏通信等功能。他们团队设计的作品具有完备的应用场景适配功能,实现了特定场景的应用,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为团队赢得了加分。

  马万里带领团队选择了“制作简易频率特性测试仪”的赛题。在开始制作装置前,团队先明确了分工。队长马万里主要负责装置的代码设计,而大一的新手们主要负责查阅资料。在制作过程中,团队遇到了许多挑战。题目要求的扫频范围是10KHz至1MHz,而马万里给团队定的目标是完成1Hz到10MHz的扫频。按照他们采用的数字正交扫频方案,滤波器的信号频率范围是一个直流信号加上 2Hz至 20MHz的信号。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至少需要40MHz的采样率才可以达到预期要求,因此滤波器需要滤除 2Hz至 20MHz频带范围内的信号,装置的截至频率要设在2Hz以下。这时,用matlab去设计符合要求的FIR滤波器就十分困难,这极大地增加了制作装置的难度系数。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们团队反复联调、修改,最终设计出了符合要求的装置,喜获一等奖。

科技与艺术的殊途同归

      2019年 11月 29日,传媒与艺术学院成功举办了第一届“艺动领域”H5页面设计大赛。本次比赛旨在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灵感与热情,引导同学们创作出富有创新特色的H5交互界面,发掘设计方面的人才。

  H5是一系列制作网页互动效果的技术集合,可以使用其在网页上融入文字动效、音频、视频、图片、图表等各种媒体表达方式,使页面形式更加适合阅读、展示、互动,方便用户体验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分享。此次比赛要求参赛者以“中国精神”为核心,结合中国特有的文化特征,以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创作H5交互界面。
  姜好团队是本次“艺动领域”H5页面设计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以海洋污染问题为背景和切入点,她们团队制作的作品《海洋捞》凭借制作精良的页面设计和深刻的立意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她表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海洋的塑料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决定就这个问题来构思制作我们的作品。”她们团队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催眠师兼火锅店老板的人物,以此作为中国精神的一个载体,并用这一人物的行动来呼吁大家保护环境。在她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们独特的艺术思考和对H5技术的熟练运用。

  艺术和科技看起来毫无关联,艺术象征着感性,科技象征着理性,可是当这两者融合时却能碰撞出异常绚烂的火花。这次比赛充分体现出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让参赛同学在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传统项目中的精彩瞬间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协延续传统,举办了趣味化学大赛。2019年11月1日,比赛正式拉开序幕,为期10天。此次比赛采用随机分配三人组队参赛的方式,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

  初赛为笔试题,主要考察一些化学常识、化学现象的解释以及趣味性的化学表情包的绘画。比赛现场,参赛者们画出的“苯宝宝炸了”“令人制稀的操作”“苯宝宝很氨酚”等妙趣横生的表情包,不仅让同学们体会到化学的乐趣,也让大家更加意识到日常生活与化学的紧密联系。
  复赛的比赛形式为趣味化学实验,要求参赛者在一个半小时内完成可乐喷泉、水中花、牛奶彩虹和“东方树叶”书签四个实验。同学们身着白大褂,根据每个实验所需的时间来安排实验顺序。首先出炉的作品是可乐喷泉。接下来是最耗时耗力的“东方树叶”书签,这些书签经过刷洗、氧化、染色等多道工序的加工,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最后,同学们依次完成了水中花和牛奶彩虹的实验。
  决赛分为“有问必答”“眼疾手快”“步步惊心”“绝地反击”四个环节,火热的氛围点燃了参赛者们一决胜负的心。在这次比赛中,同学们从对实验仪器的知之甚少到熟练运用,体会到化学实验的科学严谨,也在合作中感受到科技的妙趣横生。
  2019年11月28日,社会与人口学院的传统科技节项目———非营利组织规划大赛圆满落幕。比赛要求参赛者构建出一个公益性的非营利组织。在大赛复赛答辩中,各参赛团队的展示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环保、养老、助残等多个领域,如“CAT爱计划”把视野投向学校流浪猫;“银发互助会”服务于老年人群体,为老年人提供互助平台;“手护星心”关爱自闭症儿童,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运河邮你”围绕京杭大运河,开展推广运河文化工作。在众多优秀作品中,“筑梦火焰蓝”结合当下时事热点,关注消防员家人,凭借合理的运行设计和新颖的角度脱颖而出,取得了一等奖。

  社会与人口学院科技节活动负责人之一汪培同学认为,科技节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创新、思考和实践的平台,使更多同学有机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意义非凡。

最神奇的脑洞齐聚“创新杯”

  2019年11月30日,我校第二十一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仙林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18位来自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的专家评委,共评选出特等奖3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62项。
  本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 2019年 6月启动,收到全校 16个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446件参赛作品,经过学院初赛和网络复赛的选拔,共有95件作品参与终审决赛的角逐,其中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 28件,自然科学论文作品 12件,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55件。终审决赛期间设有科技发明制作类创新成果展,吸引了全校8000余名师生观摩学习。
  我校“创新杯”作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校内选拔赛,为“挑战杯”选拔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作品。竞赛突出了群众性的竞赛使命,高度关注吸引更多青年学生参与赛事,通过优化“创新杯”评选机制、“优秀组织奖”评选机制,引导学院团组织完善院级赛事,坚守赛事广泛育人的初心,成为促进优秀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和南邮学子展示创新风采的亮丽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