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记忆中的端午

2019-06-07     浏览(212)     (0)


  不知不觉,五月已与我们渐行渐远,六月正热情洋溢地向我们招手。我想,当与其他人一同谈起六月时,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一定是端午节。年幼时那令人难忘的往事伴随着浓郁的粽香与艾蒿呈现在眼前。
  记得在刚上小学的时候,既记不清端午的准确日期,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但每次听到老师告诉我们端午节马上要到来的时候,我都十分兴奋。期待着和爷爷一同去山上拔艾蒿,期待着吃奶奶做的美味可口的粽子。
  清晨,我便早早起来穿好衣服,等待着爷爷,与他一同去小河对面的矮山上寻找艾蒿。在路上,他会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在门口插艾蒿的缘由,记得他总是很有条理地将他从其他人口中听到的缘由一一告诉我,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古代,鬼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出没,人们为了防止霉运,便用艾蒿挂在门口避邪,从此,这一习俗便流传至今,人们也还保持着这一习俗,也便是用这一行为来祈求好运。他还向我介绍着艾蒿还有治病的作用。说着说着,我们便已采集到了很大一堆艾蒿。爷爷拿一大把,我拿一小把,爷爷在前,我跟在后面。一路上欢声笑语。回家后,我拿起艾蒿,踮起脚尖,在爷爷的帮助下,亲手将艾蒿插入早已备好的铁圈中。
  在吃完早饭后,奶奶便将已准备好的菠萝叶拿出来,熟练地淘米、裁剪长短一致的绳子。随之,她用灵活的手翻弄着,一小会儿有棱有角的粽子便制作好了,我也跃跃欲试,而我包的却是圆的,乍一看,像是被染成绿色的圆形的石子。奶奶看着哈哈大笑,却是不曾嫌弃我,还是鼓励着我要耐下心来,模仿着她的样子来做。我虽然缺乏包粽子的耐力,可是凭靠着每一年的三分钟热度,也差不多学会了粽子的做法。再到后来,我的手法变得熟练起来,可以与奶奶相提并论,可是她却也在一天天地老去,为了不让奶奶过度劳累,我们便取消了端午节包粽子的这一个传统,端午节吃的粽子多是别人家给的。但是,亲自给家人包粽子吃,一直是我多年来未完成的梦想。
  端午节又要来临了,家乡的艾蒿、粽子都变成了无限的思念,挥之不去。(康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