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远,1993年就读潍坊学院美术学院,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油画家,潍坊朗诵与语言艺术协会副会长,潍坊学院客座教授、优秀校友,文创产业授课导师,南大营1789艺术区、潍坊1532文化产业园总设计师。先后完成潍县战役党性教育基地、渤海走廊党性教育基地、坊子煤矿党性教育基地设计规划,参与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项目覆盖多个县市区。

位于奎文区南部的廿里堡烤烟厂,曾是一片几被遗忘的破败厂房。如今,老厂房犹在,但换了个模样。独特的工业元素,上百家传媒、影视企业入驻,潍坊1532文化产业园的名字被叫响。
工业与文化结合,的确能带来独特的想象空间。但在三线城市,由工业遗存改造的文创园区不多,能生存下来的更是寥寥无几。潍坊却是个例外,除了现如今的潍坊1532文化产业园,还有早已被人们熟知的南大营1789艺术区。老旧厂房复兴,在潍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子。而这些园区成功运营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人———王远,老旧厂房在他的创意下总能涅槃重生,他也被贴上了潍坊文化产业园区“操盘手”的标签。
留住城市记忆,梦想从“南大营”开始
1995年,从潍坊学院学习油画专业的王远,毕业后被分配到火车站附近的潍坊储运有限公司工作,在那个年代,这是个“铁饭碗”。然而两年后,“不安分”的王远就放弃了这份工作。
当时20多岁的王远不会想到,18年后,他会以另一种身份重新回到这个地方。
王远对老建筑一直情有独钟,离开工作单位后,他扛着相机几乎走遍了潍坊的大街小巷和县市区的山川古刹。“想通过这种方式留住一些城市记忆,也特别想看看几十年后历史转换、碰撞的样子。”王远说。
“玩”了多年后,大约在8年前,他和几个爱好美术的同学,商量着干点事,想找一处老工业厂房,打造一个仓库式工业风格的美术工作室。
找遍了潍坊城区,兜兜转转,最后选择了潍坊市储运有限公司的旧址,潍城区青年路1789号,人们曾称这里“南大营”。
王远说,他特别喜欢带有西方色彩的老旧建筑群,而这里的一部分仓库是“日伪”时期建设的,一部分仓库是中苏友好时期建设的苏式仓库,建筑风格都非常独特。“这里也是胶济铁路沿线一个重要的工业建筑群,还有一条1.5公里的铁路专运线。如果将这些元素融合起来,打造成文化产业园,效果非常好。”王远说。
就这样,2013年9月,一张桌子,四个马扎,王远的梦想从“南大营”正式开始。
几年前,王远曾去过北京798等由老旧厂房改造的文化园区,但彼时的他对这种文化园区仅有一个概念,还没形成具体认识。“因为三线城市还没有过这种项目”。
王远身上有一种特质,认定了,觉得对,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做下去。
确定做南大营1789艺术区项目后,王远曾连夜赶到广东,考察了两个艺术区。回来后,就开始在“南大营”四楼打造这个项目。
刚开始仅有几家企业入驻,慢慢地,人越聚越多,几个月的时间,整个四楼都驻满了。“潍坊人也有自己的‘798’”“1789号:潍坊文艺大院”……媒体报道越来越多,全市的目光开始聚焦这里。区、市等各级领导也前来考察,对项目经营理念给予充分肯定。
有了领导的肯定,王远干劲儿更足了。那一年多的时间,王远几乎跑遍了全国所有的文化艺术园区学习。后来他也总结出一条如何在三线城市做艺术园区的路子,“三线城市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和资金,尤其是没有资源。因此,打造这种文化艺术区既要重视本土文化,接地气,又要引进高端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才能有前景。”王远说。
按照这样的思路,南大营1789艺术区在保留老厂区原貌的基础上,整体划分了文化创意区,铁路文化区,茶道、香道文化体验区三个区域。三年的时间,艺术区入驻了100多家文化企业。
2014年,南大营1789艺术区创造了一个记录,10个月的时间,从区级示范园区做到了省级示范园区,也成为山东省第一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站南广场片区的建设全面展开后,“南大营”面临拆迁。
王远非常不舍,“农村有乡愁,城市也有乡愁。城市的乡愁就是工业、手工业老建筑群这些东西,如果拆了,城市最后的记忆可能都没了。”于是,王远到处奔走“求援”,希望能保留下这批老建筑。
最后,在各方努力下,这片老建筑群得以保留。
1532文化产业园,梦想再次照进现实
南大营1789艺术区的打造让王远在圈内名气越来越大,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三线城市原来也可以打造自己的“798”。接下来的1532文化产业园项目更是让人们看到了三线城市做艺术园区的无限可能性,王远也被贴上了潍坊文化产业园区“操盘手”的标签。
潍坊1532文化产业园位于奎文经济开发区大英烟公司旧址。1917年,英国烟草公司在这里设立了工厂,是最早、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烟草复烤厂。早在2012年,烤烟厂复建项目就已经启动,但一直没运作起来。
2017年4月,王远接手该项目。接手之后,到底该如何打造,王远心里也没谱,“我曾晚上十点多一个人开车到园区,坐在院子里琢磨,但一直没找到突破点。”
后来王远从一部电影中找到了灵感。“有一部老电影叫《城南旧事》,讲的是城市的老故事。而烤烟厂也在城南,又是具有100年历史的一处建筑群,老故事也非常多。”王远说,有了思路后,他要做的就是先把这个地方摸透,到底有哪些文脉、哪些老故事……对于“1532文化产业园”这一名称,王远说,因为这里是潍坊泰山1532实业有限公司的仓储物流基地。而1532,是泰山的高度,他们要以泰山的高度、泰山的胸怀、泰山的精神,打造一个有温度、有思想、有情怀、有趣味的园区。后来根据园区名字,他们制定了“一园五区三基地两空间”的目标定位。
“继续走本土文化与高端文化结合的路子,但要比南大营建得更快捷、更成熟、更高端。”王远说,有了目标定位,他们边设计、边招商、边运营。
当时园区内荒草遍地,道路破损,水电暖等设施都没有,所有的基建都重新建设。“尘满面,鬓如霜”,那时王远每天回家脖子上全是土。“仓库100多年来一直没有清理过,光建筑垃圾就清理了19天,从房顶上清理下来的灰尘有两公分厚。”王远说,整整一年的时间,他没休过班,“之前连办公室都没有,有时晚上就在车里将就睡一晚。”
去年施工时又赶上雨季,一个夏天,下了55天的雨。有的道路地基刚打好就被雨水冲毁了,有的道路前后修了五次。当时客户已开始进驻,基建还没弄好,客户有意见,施工方有意见,投资方也有意见,王远焦头烂额。
社会上还有很多质疑声,“北上广有的园区都玩不起来,潍坊这么个三线城市能行吗?”面对困难和质疑,王远抱着一种想法,不计较、不抱怨,埋头苦干。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一年多的时间,1532文化产业园进驻了174家企业,去年还实现了税收近3000万。在不少业内人看来,这是一个奇迹。
参与党性教育基地、美丽乡村建设,留下更多文化记忆
南大营1789艺术区和1532文化产业园的成功运营,让更多人知道了王远的名字。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潍县战役党性教育基地、渤海走廊党性教育基地、坊子煤矿党性教育基地等都是他参与设计规划的。
王远除了喜欢画油画,还喜欢研究军事、历史。他曾一个人背包走完“万里长征”路,一个人自驾跑完“丝绸之路”……王远说,做这些事并不是为了玩,而是一路关注风土人情,听百姓讲述历史故事。
十几年前,王远就开始研究潍县战役。与潍县战役相关的老房子、老人,他都走访了一遍,拍了不少照片,还收集了大量老物件。
没想到,十几年后,潍县战役党性教育基地项目的设计任务就落到了他身上。在担任潍县战役党性教育基地项目的总设计后,2018年,王远又参与设计了渤海走廊党性教育基地。后来,王远还挖掘坊子煤矿的历史、革命史,打造了坊子煤矿党性教育基地。
如果说建设党性教育基地是王远的一种情怀,介入美丽乡村建设则更多地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
昌邑杨家桥村、安丘黄石板坡……这几年,王远参与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项目已经覆盖了多个县市区,很多设计都是免费的。在王远看来,艺术改变不了乡村,改变乡村的是产业。“通过文化艺术的植入、宣传,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这是王远介入乡村建设的初衷,而这个初衷也正在慢慢实现。 (左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