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航空学院 - 《山东航空学院报》

新冠肺炎疫情心理调适指南(二)

2020-03-20     浏览(148)     (0)

面对疫情信息感到恐慌 ,情绪失控,怎么办?

案例:2020年3月9日晚8点40至9点40,一位家住湖北省武汉市的大三女生主诉自己最近情绪波动很大,易怒,烦躁,睡眠不好,学习效率低下,经常跟爸妈拌嘴;持续了10多天,自己试着调整,但效果不好,希望赶紧调整过来。

因疫情感到焦虑恐慌是正常的反应,当情绪来临时,不是刻意控制,而是能从其中跳出来,不被情绪淹没。

发达的通讯和网络信息一方面是资源,使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获得大量第一手资讯,了解疫情最新进展,如何进行防御等。然而,网络和微信信息太丰富,我们更要学会适度甄选,尽量选择权威报道,过滤无用的和毫无公信力的报道,警惕谣言。在爆炸式的网络信息中,增强自己的判断力。

第一,要接纳自己的恐慌,允许自己恐慌。每个人都害怕死亡,恐慌本身就是身体的一种真实应激反应,要接纳自己的害怕和担心。这时候,可以寻找一下身边有没有可以信任的人?向他们倾诉自己的恐慌,或者同自己的家人或朋友谈论一下自己的恐慌和对死亡的恐惧,看看能不能通过交流来缓解这些负面情绪。

第二,有规律地生活。在家隔离期间,日常的工作和社交都很难正常完成,这对心理健康有一个隐性的破坏。生活失去了秩序,晚睡晚起、随心所欲追剧、打游戏可能是平时梦寐以求的生活,但是实际上,这会增加很多内心的失序感。加上无限地刷负面新闻,任由自己的注意力被情绪所控制,易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尽可能地给自己的生活制定一些 “抓手”,比如每天规律作息、下午3点做半小时运动等,这些生活中的小秩序能够帮助你面对绝大多数失控的情绪。

第三,控制信息摄入量,特别是负面信息的摄入。适当控制自己每天接收信息的时间,减少大量信息带来的心理负担,不要一直盯着数据,可以规定自己一天看几次,看的目的是了解最新动态,不是为了吓唬自己。要学会选择靠谱的信息源,如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不道听途说,减少杂音。当各种来源的最新资讯已经让你产生了焦虑不安、疑惑、倦怠的负性心理时,不妨先放下手机好好休息一阵。

第四,让生活充实一些。增加与家人或宠物的互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休闲活动。如室内运动、健身、看影视剧、听音乐、下厨烹饪、阅读与亲友视频聊天等帮助自己放松。或者可以趁这个机会把一直想做但没时间做的工作和任务执行起来,等“出关”的时候,还可以收获一份成就感。

最后,找到让你感到安全的人和空间,多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可以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对于稳定心理状态异常重要。当感觉被语言化,被自己或安全的他人看见、理解和消化后,内心的混乱感就会消失,语言能够帮助体验到控制感。

如果还不能缓解,目前网络上有很多官方免费的心理热线,可以在家里通过电话和网络寻求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帮助。(学生工作处 康纯佳)


  (本栏目由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协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