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毕业论文后记

全凭老干为扶持

作者:·周伯洲    
2023-09-25     浏览(151)     (0)

作者即将结束在燕园的博士学习生涯,感谢家人、导师和老师的关心和支持,认为历史是一面照亮现实和未来的镜子,希望能在中国经济史研究基础上提出新见。作者拥有燕园期间的教学和求学经历,相信别离是一种幸运。


写下这行文字,从2001年算起,近22年在学校里的时光,就即将结束了。2009年,我就离开家乡,独自前往异地的长沙长郡中学求学,而三年后又辗转求学燕园,至今又是11个年头了。岁月蹉跎,感慨万千。“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无比感谢家人,你们的关心、支持与陪伴为我这条艰难的求学路赋上了艳丽的色彩。

在攻读博士学位阶段,无比感谢业师李伯重先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指导。业师虽已年届古稀,但从不拘门户之见,为我打开了经济史研究的大门。业师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前瞻视野、世界眼光,不囿于成见桎梏的宽广胸怀,运用史料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方法,从选题、调查、搜集史料到论文写作,无时无刻不指引着我,令我写作全过程受益匪浅。除此以外,在博士论文写作最吃紧的阶段,李老师慷慨地借出他在历史学系的办公室供我学习研究使用。这令我幸运地不同于历史学系一般学生,不必带着大量资料在图书馆游荡,也免于在畅春新园宿舍床桌间的“蜗牛角”挣扎。李老师的长者与学者风范,可谓高山仰止,“仰之弥高”,敬仰愈深,囿于笔力匮乏,此处寥寥数言,难以言尽授业影响之深。“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北大无比包容的环境,令我走上从数学到历史这条“奇崛”的“不归路”。“大道相通,一通百通。”历史学特别是经济史研究,归根结底是科学。虽然历史学研究对数学工具的要求并不严格,但数学学习所训练出的迅敏思维与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都是历史学研究必不可缺的。在攻读博士学位阶段,从史料钩沉中发现问题并将其抽丝剥茧,离不开逻辑思维的支撑。如果没有长期数学研究所训练出的逻辑思维,博士阶段的经济史研究难以如此顺利。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要深入认识中国经济,离不开历史维度的分析,四年扎实的历史学训练为我补上了一课,也令我对中国经济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希望未来能够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古为今用,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提出更贴合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见。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虽然要想超越师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现在成果的取得,也都与师长们“合力的托举”密不可分。感谢赵世瑜、仲伟民、陈锋、刘志伟、倪玉平、刘永华、周建波、王铭铭、邓小南、郭润涛、李新峰、张帆、党宝海、邓庆平诸师对我论文的指导。此外,还感谢北大历史系阎步克、钱乘旦、王奇生、许平、赵冬梅、刘一皋、陈侃理等老师在课程学习中对我的启迪。博雅塔下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厉以宁、陈松蹊、董镇喜、张继平、杨家忠、崔建华、宋春伟、莫小欢、徐敏亚、田青春、蒋一民等师的言传身教,将使我终身受益。

难忘周伯洋博士不顾工作繁忙为论文绘制了彩色地图。我的论文使用LaTeX排版,也可能是第一篇这样排版的、以中文写作的历史学博士论文。运用LaTeX软件可以对论文大量公式、图表实现自动排版,也可以对插图进行便利地更新,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燕园期间,有幸站在各个教学楼的讲台上为本科生讲课,这是我难得的人生经历。或许此去,将是经年。即将离开生活了11个年头的燕园,告别站了8年的三尺讲台,难免有些不舍。光阴荏苒,遗憾很多,虽能享受孤勇者的自由,也难避孑然一人的慨叹。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希望别离是一种幸运,我将有更多的时间“见青山多妩媚”,到广阔的祖国大地上、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片“富矿”中学习、求索,以青春之我,奏青春之华章,谋万世之太平。

(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23届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