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建学院 - 《河南城建学院》
《营造法式》中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工程管理的思想刘书芳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华文明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很高的造诣,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更是世界建筑史中的一朵奇葩,不仅有令世人惊叹的万里长城和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建设,也有千姿百态、环境优良的古村落。所以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既有官式建筑的恢宏气势,也有民间建筑的典雅巧致。这些形态各异、规模不等的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不仅靠能工巧匠的精心构筑,也需要一大批工程的组织者和施工管理者来统筹安排,组织协调才能使散置的人力、物力凝结为一处处庞大的城市、华丽的宫殿、宜人的建筑。那么中国古代在工程管理方面有着怎样的建树呢?
应该说,从人类有营建活动之初,就伴随而生的还有工程管理的行为,虽然漫长的历史岁月已经抹去了人类社会早期的有关工程管理方面的详细记载,但通过一些有限的历史资料我们还能发现当时有关工程管理的点滴记忆。
被学界推为中国最早的有关建筑营建的文献《考工记·匠人营国》,从宏观角度规定了各级城池的规模、道路系统及尺度分类等方面的礼制要求。《考工记·匠人营国》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有关工程管理方面的官方规定,虽然文字不多,内涵的信息量有限,但对我们来说这短短的一段文字也是弥足珍贵的。它开了其后各个朝代营建活动工程管理的先河。其后的各个朝代都在朝廷设有工官来管理各种重要的工程项目。这些管理者也多是层级管理。每个工程项目除了有总负责人外,各个工种还有负责人。在历代国家机器的组织形式中,工官部门是不可缺少的政务部门之一,其中的营造类工官与建筑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宋真宗时期,大臣丁谓用 “一举三得”方案重建皇宫,是一次典型的系统管理实践。当时,由于皇城失火,皇宫被焚,宋真宗命丁谓重修皇宫。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不仅要设计施工,运输材料,还要清理废墟,任务十分艰巨。丁谓首先在皇宫前开沟渠,然后利用开沟取出的土烧砖,再把京城附近的汴水引人沟中,使船只运送建筑材料直达工地。工程完工后,又将废弃物填人沟中,复原大街,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取土烧砖、材料运输、清理废墟三个难题,使工程如期完成。工程建设的过程,同现代系统管理思想何其吻合。丁谓主持的皇宫修建工程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智慧的管理实践。
宋代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的《营造法式》,就是在这样的建筑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的国家规范,是中国古籍中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专著。今天我们研究《营造法式》,大多是从建筑设计、构造、技术、形式等方面进行的。其实《营造法式》颁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进行各项工程的管理,便于工程预算与节约开支,以杜防贪污,是一套严密的工程管理书籍。它内容广泛,涉及了当时土木建筑工程的规模、构件的构造做法、施工工艺、材料用量和工作量的计算方法等。
要建设就要用材,一项工程要用多少材料,这些材料怎样加工制作,直接影响着工程的预算,所以《营造法式》把它作为全书的重中之重,放在全书的前面,即石作、大木作、小木作等各作制度。这些也是今天古建研究者重点研究的部分,由此也能看出宋代建筑的规模、类型、用材尺度、大小木作的构造做法等方面的规定。但著书者李诫的目的不仅在此,他是为了便于官方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而详细的记载和列举当时各类工程的具体做法。通过剖析建筑来进行预算定额的方法,也是今天工程预算的主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做出工程量的预算。
《营造法式·料例》另一部分内容是用料的规定,不仅规定了建筑物各部分用料量,而且著者本着节约的原则,有着许多细节的规定和做法。例如,在锯解木材时,要充分利用材料,尽量把边角废料也利用起来。其中明确规定,飞椽用材的锯解就是把一根木棱柱斜锯成两根飞椽。在料例这部分内容中,节约用材、材尽其用的思想贯穿其中。不仅直接用于建设的材料,一些间接的材料也规定了用量。例如在窑作中规定柴薪的用量。我们不仅惊叹著者涉猎面的广泛。
《营造法式·功限》部分是工作量的计算方法,虽然封建统治者可以通过剥削,强迫人民为其营建宫室,但一味的强迫只能带来消极的怠工,影响工程的进度。只能通过激励的措施来奖勤罚懒,《营造法式·功限》详细列举了各个工种一个工时的工作量,这种量化的工时计算非常方便,也非常科学。现代管理学也常常采用量化的方法来进行工程管理。《营造法式·功限》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根据不同时令,工作时间的长短来定出不同的功限。
中国古代土木工程在营建中有着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不管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被各级和各类工程管理和施工人员所熟谙。《营造法式》作为一部官方颁布的工程管理的书籍,是建立在前人工作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的,是中国古代最完善的土木建筑工程著作之一。它的编修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对研究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工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今天对其的学习,不仅是对其具体内容的学习,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工作方法和科学思维的重新发掘。
(作者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