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岚
高校校报作为高校校园主导媒体之一,如何凸现个性,创新办报模式,是目前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十几年的校报工作,笔者认为,校报也必须真正面对市场,解除老观念的束缚,才能在新时期里有所突破。
一、探索开门办报之路
校报要有市场,就必须面对市场,首先要真正面向办报对象,面向学校的广大师生员工。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旧习惯、旧观念影响,不少人认为校报只是学校领导和机关作批示的“上情下达”的工具,是一种公开的“红头文件”。在这样一种思想支配下,校报上读者普遍关心的事经常见不到,而一些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的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的报道,占据了很大的版面。要办好校报,真正赢得受众,首先要破除这种片面理解机关报的旧观念,把校报看成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报纸,遵循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把一张真正吸引人的报纸奉献给师生。
二、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肩负的责任,校报也应适度地、有选择地开展舆论监督。当然,要在校报上做好舆论监督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认识到强调校报的正面宣传职能,并不等于只说好话只谈成绩,解除顾虑,行使好舆论监督的权力,大胆地进行正确的批评,以健全校报的功能。
三、加强校报的服务观念
长期以来,校报作为学校党委行政的喉舌,做得更多的是服务于领导部门的工作,而校报广大的读者——师生员工除了得到新闻信息以外,很少得到其他服务。实际上,校报的读者,不仅需要了解来自上级的纵向信息,也需要了解来自科研、教学、后勤、生活等方面的信息。现在的情况是,有时编辑有心编排了此类内容,往往由于版面稿挤的缘故,这些大家需要的信息总被这样那样的“重要消息”挤掉。校报需要强调服务的观念,努力使之成为一张读者所需要的、离不开的报纸。
校报可以广泛利用各种信息渠道,介绍国内外教学、科研动态,活跃学术思想,在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同时,推进教学改革,为教学、科研服务。校报可以开辟读者来信或热线电话等专栏,由有关部门的领导坐镇解答读者的疑难,使校报成为师生员工与学校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新生入学时,可以开辟专为新生服务的专版,介绍学校的分布、吃住行地图、教学安排、图书馆使用、规章制度、怎样快速适应集体生活等;学生毕业时,也可以专门开辟就业信息及就业指南专版;平时学校有关的政策,如职称评审、住房补贴、医疗信息、电影消息等等,与师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师生迫切需要知道的消息,校报上都要有所反映。
四、改革用人及分配模式
虽然伴随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1998年底高校校报获准编入国家统一刊号以来,高校校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人力匮乏一直是困扰校报的老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校报编辑人数不足,另一方面是效率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可以向社会新闻媒体学习,在管理上大胆改革。要尝试两条腿走路,通过招聘制,引进新人才。同时,建立以激励为核心的绩效工资制。细化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不论职务、职称,以绩效考核为唯一指标。浙江大学报近年来对责任编辑的考核、对优质稿件的奖励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对调动校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作用。笔者以为,随着校报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报的用人机制必将得到改善,不但能做到感情留人,更能制度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