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林波
自“9月节”活动开展以来,栏目组收到了很多老师的来信来稿,老师们用真实的语言反思教师的工作,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其中来自河北某中学的张林波老师10万多字的来稿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张老师从几个方面讲述了一名基层教师眼中中国教育的现状,从教育实践到教育理论,在行动研究中深刻的反思了当前教育的长短处,在此对张老师深表感谢和敬意。同时,我们相信:中国教师是最优秀的教师。因为,我们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正在有限的教学资源里教育着数量最多的学生,并且他们和所有关注中国教育事业的人一样,不断的反思,而非被动的“行走”。
(下文截自张林波《中国教育之初探》一稿)
在现行的教育评价中,各级各类的考试成绩被作为了对学校教师教育成绩评价的主要依据,有时甚至是唯一依据。具体做法是,将考试成绩按学校、班级计算平均分,并按分数高低排名次。分数高名次靠前的就是教学成绩优秀的学校或教师,分数低名次靠后的就是教学水平低下的学校或教师。社会评价一所学校和一名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是如此(“比较性”是现行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我们常见报刊杂志上评价一所学校是“名校”时,往往用一大堆反映成绩的数字来说明:某校连续几年在区域统考中平均分名列榜首,连续几年升入高一级学校(特别是重点学校)的学生数是本地区最多的。评价教师也是如此:某某教师是名师,在什么什么统考中成绩名列榜首(近年又添了个评价依据:“押题水平高”。即对试题的预测能力强)——在这一系列的统计数字中,无不以成绩为唯一的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方式必然地使得学校和教师为了得到上级和社会的承认,不得不把“怎样取得好成绩好名次”作为自己教育的主要目的,所有的教育工作(包括教学、班主任以及学校的各项工作等)都不得不紧紧围绕“成绩”这一中心来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目的,还怎能与国家教育目的保持高度一致呢?可以说国家从理论政策上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但在具体评价时用的却是应试教育的标准。为了得到社会和家长的承认,作为被评价对象的教师和学校也就只能依照现实的评价标准来安排自己的教育活动了。这势必会造成国家教育目的和教师个人教育目的间的很大分歧,而且现实是,加于教师和学校的压力越大(压力常常是通过对教育成绩的评价来实现的),两种教育目的间的分歧也就越大。这也就是直到目前为止,素质教育改革已经提出二十年之后,应试教育依然盛行的原因;也是各种改革尝试必然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革落后的教育评价方式。
现行教育评价的落后之处在于: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育成绩,并且用“排名次”(比较)的方法。这就必然地使得教师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怎样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是怎样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如果对应试教育下个确切定义的话,“以应付考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应该是最贴切的了)。这是种种落后教育方法盛行的原因。扭曲的环境必然导致扭曲的教育。“排名次”的方法更是加剧了教师间的激烈竞争,更加导致了教育环境的扭曲。以正定镇学区2001年小学升初中测试成绩为例。东门里小学毕业班平均分数95分——这可是一个很高的分数了。这个分数远远超出了其他学区小学的毕业成绩,但是这个分数在正定镇学区却是排名第三!排名第一的是西北街小学,平均分数是97.5分。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凡是有过教学经验的人都知道,在实现了义务教育的今天,并不是所有学生的素质都是那么优秀,97.5的平均分,得有多少学生是满分啊?在这样优秀的成绩背后,必然是教师艰辛劳动的付出和学生课业量的巨大。可以想象教师在平时是怎样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的。在其教学过程中必然是有着明显的强制性倾向——学校和教师为了取得好名次,不那样做还有什么其它办法吗?实践证明,对教育的压力越大,教师取得好成绩(好分数)的愿望越急迫,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倾向就会越明显,手段就会越偏激。排名次的评价方法使得考试成绩在不进行比较的时候毫无意义,并且使得教师间和学校间的竞争是激烈的无止境的。这种激烈的无止境的竞争反映在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上,就是近似于严酷的要求。因为你的竞争对手在逼迫着你,没有人甘愿落后,你进步的同时你的对手并没有睡大觉,人家也在努力进步,也许你稍微的懈怠都有可能造成下次考试的失败。于是在一种往来反复中这种竞争就不可避免地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甚至使得一些学校和教师为了提高成绩(分数)而不择手段。从客观角度分析,并不是分数越高越好(高分数并不代表好成绩,也不代表好的教学质量)。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劳动者的,而不是培养“高分低能”的应考机器的(这也是人们否定现行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分析这种现象会发现: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分数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了,名次才是最重要的;学校和教师取得好名次的关键是看自己的竞争对手,而不是自己的分数有多高;比较性是现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排名次”的评价方法引起的竞争是无止境的、激烈的,却又是毫无意义的;如果名次和分数真的能代表教育质量的话,也许这种做法还有可取之处,可现实偏偏是,考试分数和名次都不代表真正的教育质量;正是这种人为造成的扭曲的评价方式,对我们的教育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加于教育工作的巨大压力最终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承担的。落后的教育评价和加于教育的巨大压力,在带给学生沉重课业负担和巨大心理压力的同时,带给教师的同样也是繁重的工作量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人们大多注意的是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却往往忽略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学生的每份课业负担中都包含着教师的劳动,比如布置、检查、批改。学生课业负担的沉重,也必是教师工作负担的沉重。落后的教育评价除了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工作量,对教师心理造成的压力也是巨大的。有谁知道,一名教师辛辛苦苦地工作了一个学期,最后却因为考试时平均成绩比别人低了几分,而备感难受的心情呢?尽管每天早来晚归,尽管每天兢兢业业,尽管很多方面做得不错,但最终你的成绩却不如别人——别人也在拼命努力啊——于是你这许多时间来所有的努力就都化为了乌有(现行教育比较性所带来的恶果之一)。那是怎样的万念俱灰啊!有许多教师跟我说:“我最怕的是考试。每次考试后公布成绩,我觉得自己都是在经历一次鬼门关!”(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也深有同感,那就如同罪犯面临审判)这是何等令人痛心的话语啊!有谁能想象每次考试后,教师们因为分数的高低而伤透了脑筋时那种可怜却又无奈的心情呢?因为现实要求教师的不是怎样很好地完成工作,而是要求教师在统考中有着良好的成绩和名次。统考中成绩排队,前几名毕竟是有限的,那么多教师必然会有个一二三四,有谁能想象考试成绩排名在后面的教师所承受的沉重的心理压力呢?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只是工作的繁重倒在其次,惟其因为成绩的优劣、分数的高低而带来的心理上的沉重负担是难以承受的。这种心理压力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因为一旦考试成绩比别人差,你就会怀疑你先前所采取的所有教育措施;现实的压力会迫使着你改变措施,改变你先前平静的心态,而使你变得暴躁易怒。这就是应试教育对教师心态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地会反映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会迫使教师倾向于采取较为偏激的教育措施。而且越是责任感强烈的教师,其影响也就越明显。现实是,由于当前教育所面临的种种压力,教师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大问题。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2000年4月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结果是: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社会家长已经给当前的教育造成相当的压力了,如果我们再人为地(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增加压力,那只能使情况更糟糕。我们不可想象,心理有着巨大压力和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怎么能很好地完成教育工作?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绝对不同于企业和商业,如果我们用管理企业或商业的意识和思路来管理学校和教育,那只能是失败。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利用教育者的心态与行为来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达到教育目的的。教育者的心态和情绪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只有教育工作者拥有正常的心态,才会有正常的教育,伴随不正常心态的只能是不正常的教育。我真不敢想象,如果在教育系统大面积地实现末位淘汰制,我们的教师和教育会变成什么模样。因为对于现阶段的教师来讲,下岗和落聘几乎是一种不可承受的现实。也许已经到了整个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心理问题的时候了。
近年来加于教师工作的压力太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演变过程大体是这样的:教师们先是凭自己的责任心或是为了得到一个“好教师”的声望而努力工作;后来是为了得到领导的重视或不因为成绩差被领导批评(同时还可能与奖金相联系)而努力工作;但是现在,教师们听得最多的就是落聘、淘汰!落聘、淘汰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是很清楚的。这样大的压力加在了教师的身上,哪名教师敢不把教学成绩放在教育实践的第一位呢?有谁还顾得上国家的教育目的?最近几年随着生源的减少,各学校对学生的争夺日趋激烈,而唯有教学成绩突出(在现行评价方式下,就是那些平均分数高、考试成绩排名靠前、升入重点学校学生人数多)的学校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如果说国家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那么,学校教师的教育目的就是一种现实,在如此严酷的现实面前,谁敢舍弃了现实而去追求理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