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大学的十项奇特任务

作者:新世纪周刊    

浏览(7)

-实习记者/丁先明

  读懂中国大学,是一项相当复杂的智力活动。斯坦福大学名誉校长唐纳德·肯尼迪曾经在《学术责任》中写到 :大学的责任是培养、教学、指导、服务和研究发现。在中国,大学还负担着许多其他的任务

  制造精英:学好高尔夫,走遍天下谁都佩服

  2006年10月,北大终于决定停止了建高尔夫球场的计划。许智宏校长说,该球场只是练习场,媒体炒作让这一计划停止了。

  在2006高校合作与发展论坛上,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表示,“目前国内最漂亮的高尔夫球练习场将在厦门大学建成投入使用”。此言传出,立即引起激烈争议。赞成方认为,高尔夫就是一种运动项目,让学生多学一项社交技能也不错,并且认为厦大此举是摆脱高等教育模式化、平庸化的新尝试。反对方则认为高尔夫是一种“贵族运动”,大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努力奋斗的精神才是应有之义。

  提倡卫生:洗洗更健康,老师洗脚学校报销

  洗脚费也在大学公费支出之列,让人难以理解。2006年山西省教育厅长李东福说,在高校的账目中发现有人报销“洗脚费”。

  “见证群殴”:十博士流行,人多就敢PK于丹

  高等教育发展了,博士越来越多,十名博士,甚至更多的博士一起出现,无论提倡还是批评的力道就大了不少。先是有十博士提倡不过圣诞节,后又有十博士挑战于丹。

  似乎没有人想到过,金庸小说里全真七子、黑风双煞、落花流水这样的组合,其实都不是最强大的。

  倒是上书铁道部的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郝劲松、发现牙防组问题的清华博士李刚等“孤胆英雄”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勤俭持家:贷款太多了,吉大变“大学版房奴”

  2007年3月19日,吉林大学财务处在该校网站上贴出 “关于召开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建议座谈会的通知”。从2005年起,该校步入付息高峰,每年支付的利息多达1.5亿至1.7亿元,财务困境逐步显现,学校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关于高校是否可以如企业那样申请破产一时成为争论的话题。

  进军股市:副校长领军,炒股炒出了大错误

  过去的一年里,引起人们关注的大学财务管理状况的还有天津大学炒股事件。

  天津大学副校长杭建民挪用资金炒股票,造成天津大学巨大损失,时任校长单平负有失察责任。2006年11月,单平受到留党察看两年处分,后被免去全国、天津市人大代表资格,杭建民被免去副校长职务。

  据说天津大学炒股的初衷是想对校办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争取上市,所以委托某公司炒股,后由于一系列原因,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升堂问案”:戳破潜规则,张鸣批大学官僚化

  “现在学校的部门一把手就是县太爷,机关行政人员是六房胥吏,教师们是三班衙役,学生是百姓,完粮纳税还战战兢兢。”

  2007年3月中旬,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系主任张鸣教授,在其博客上爆出自己和学院领导失和的经历,指出当前高校“行政权力操控了学术的评审”,痛批大学行政化、官僚化的现象。

  审核文凭:丘成桐批判,说北大的海归有假

  2006年7月12日,数学大师丘成桐一语惊人,“《纽约时报》说北京大学40%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国调查一下,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指控北京大学是以虚假的“引进全职教授”骗取国家数以亿计的教研经费。随后北大指责丘成桐的说法“不负责任”,是在歪曲事实。在媒体和网民的关注下,“丘北之争”一再升级,丘成桐、北大、诸专家学者、教育部均卷入这场广受关注的纷争,最终争论演变成没有定论的悬案。

  谱写神话:大四女副总,就业明星怎样诞生

  大学生就业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美女副总、就业明星就大不一样了。

  2006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大四在读女生吴莹莹,被美国某公司聘为亚洲副总裁,年薪高达50万。她创造了100项发明,申请了3项国家专利;她是美国计算机协会和美国心理学会的成员,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访问学生;她获得过2006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奖,并在2005年获得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北京市一等奖。

  当时那家美国公司亚洲区只有吴莹莹一个员工,她自己找媒体开发布会,熟练地分发自己的材料,对利用媒体得心应手。吴莹莹就读的大学承认,她简历中有部分信息存在夸大成分。

  听取抱怨:挣钱太少了,阿忆老师生产自救

  2006年9月15日,北京大学副教授、电视节目主持人阿忆在博客中将自己在北大的收入一一列出,共计4786元。阿忆还将每月支出列出,结果为入不敷出,“如果不想办法增加收入自救,仅凭学校发的那点工资不能活下去”。

  阿忆的这句话得到同为北大副教授的孔庆东支持,孔也公开自己的工资收入以力挺阿忆。对于两位大学教师“晒工资”的行为,社会上出现多种声音,有诧异、同情、不解,也有不屑与鄙视。阿忆几乎成为晒工资的代表,这使得没人记得他还曾经狠狠地批评过大学的后勤、行政部门庞大而低效。

  拉动内需:吃好了再来,我们定会热情接待

  2007年4月,有媒体报道,“北京大学每年的外事接待费用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规模”。北大否认此说法,但承认接待费“是以万为单位的”。

  有人认为国内高校不应该把大量的钱财花在公务接待上,而应该拿去聘名师、助学生、投资教学。不过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北大的交往、接待对象多属精英阶层,接待规格马虎不得,社会对北大应该多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