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学生记者 程利意 古丽飞
在网球赛场上,观众们的目光往往只会停留在明星的身上:为他们搏杀时洒下的汗水动容,为他们精彩的表现加油鼓劲。而在场上默默奉献的球童们,却往往被遗忘。
2013年11月,我校体科院特派32名优秀网专学生前往深圳罗湖区体育馆,先后为“2013梅赛德斯-奔驰杯中国网球大奖赛”和“2014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亚太区外卡赛”两大赛事开展维持16天的球童志愿活动,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和深圳罗湖区体育中心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值得一提的是,我校2012年也派出了 30优秀学生赴深圳担任2012联合会杯网球赛的亚大区组比赛的球童。球童初体验扎着一个长长的马尾辫,活泼开朗的苏清燕是来自11体教1班的一名网球专业学生,她是这次32名球童中的4位女球童之一。
谈到初次当球童的感受,她说,自己能入选球童很幸运,虽然只做了短短两天的球童,但是收获良多。“最让我印象深刻是张择双打的那场比赛,虽然张择一开始误把球打到拍档那里,但后来,他迅速调整状态,在后面的比赛中更加严谨认真,这让我挺感触的。毕竟在赛场上的运动员,能迅速反应调整状态,这点显得很重要。”她说,虽然球童有时候会忙得大汗淋漓,但是再苦再累,能近距离的看到自己喜欢的网球运动员,从中学习打网球的技巧,一切都是值得的。
12体教1班的张智鹏回想起自己的球童经历,告诉记者,刚到深圳的前三天,因为是下雨天,室外的比赛转移到室内,比赛不得不延迟,工作量的增加让他感到力不从心,有种想趴地不起的感觉。但近距离的观看网球明星,如张择,段莹莹的精彩比赛让他精神抖擞,“我印象最深刻是球星们的胯下接球,他们的精彩表现,让我觉得一切都值了!”他说,每天最放松的时刻,就是当天工作圆满完成之后,回到暂时的住处,与舍友们玩闹、分享所得。球童潜修炼响午时分,耀眼的太阳光刺得眼睛几乎睁不开。网球场上,有一个男生有节奏和规律地挥着网球拍,高高瘦瘦的身材,麦色的肤色显得格外健康阳光。挥拍时,他的表情严肃正经,一丝不苟,似乎力求每一挥都尽显完美。他就是来自11体教1班的郑金文,此次赛事的球童之一。
跑步锻炼耐力体能。郑金文有着对网球的热爱与执著,自从大二成功通过网球专业选拔后,便开始日复一日、努力刻苦的网球训练。为了这次球童志愿者活动,他更是做足了准备。
“当球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细节都需要用心。”金文回忆着过去的16天“球童生涯”。他说,赛前,球童们一起为赛事培训,学习规定的动作、姿势,以及了解进入赛场的一些规定事项,比如礼貌用语,不能携带手机、相机进赛场,不能打扰网球运动员正常比赛等,还要灵活处理好各种紧急情况。金文笑言,为了提高体能,避免在为运动员服务过程中体力不支,他加大了平时耐力体能的培训力度,坚持每天早起跑步,使身体素质的得到加强。
五点折返跑、赛场上的训练。11体教5班的宋桂华是球童队伍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回想起深圳罗湖区体育局的赛事负责人来湛师选拔球童时,他熟练地在本子上画了一个网球场,给记者分析“五点折返跑”显示体能的选拔方式。除了在校内进行一些必要的训练外,在赛区现场的空闲时间里,他们也会进行一些现场训练,学会“来去无声”地在中场、底线上跑动,提高服务水平,帮助参赛选手递毛巾、送水、捡球等等,尽最好的服务以减少参赛选手的体能消耗。球童梦蓝图无论什么梦想,都要努力地用心去追寻。10级网球专业的蔡满也参加了球童实践。现在他已经面试通过了深圳市罗湖区网球俱乐部,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网球教练。他说,作为一位网球教练,如果连自己球都打不好,还会有人去找你学吗?他告诉记者:“无论什么工作,都要用心实现。球童工作平凡,甚至不为人所知道,但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用心完成每一次工作,积累好每一次经验,也是在为以后梦想的实现做准备。”
活在当下,珍惜当下。 “这次的球童经历让他开拓了眼界,是一次难得的经历。”郑金文认为,当下首要是珍惜还有一年多的大学时光,学好网球专业,掌握好技能,为未来奠定基础。球童之行,让苏清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她说,以后会更加努力,虽然学习网球起步比较晚,但相信努力过后一定会有收获。她希望自己有机会去东莞大型公司当网球教练。12体教1班的陈木霖,他从小在海南三亚长大,有着深深地“海南人”情结,毕业后希望回到海南当一位网球教练,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作为一名合格的球童,不管在身体素质、专业能力,还是老师支持方面都很重要。在他们当球童期间,体科院院长章晓霜亲临现场看望他们,为他们加油打气。平时训练里,黄鸿老师是他们的良师更是他们的益友,课堂上,给他们专业实践的指导,生活中,和他们玩耍娱乐,打成一片。正是这种该严则严,该松则松,亦师亦友的自由愉快的氛围让他们更加热爱网球运动,更快地成长和进步
。(新闻中心记者李汝云、陈苗参与了本文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