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报》

“交大滤池技术”让农村污水变清

2008-10-27     浏览(395)     (0)

上海交大研发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具有能耗低、净化效果好、操作管理简便的特点。该技术已在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应用,松江区农委与上海交大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该技术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适应不同规模的污水处理需求。


  (上接第1版)工艺简,能耗低。净化站建成之后,不需要更换滤料,系统产生的少量残渣可作为剩余污泥排出,工作人员只要确保水泵运转正常就可以了,操作管理简便又省心。能耗也非常低,处理每吨污水耗能0.1度,大约只要7分钱。
  组合式,效果好。“交大滤池技术”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处理污水量的要求,灵活组装。分层组合式结构提高了处理效率,复合滤料强化了处理效果。组合了人工湿地生态化处理技术,形成了优化的工艺,出水可达到国家一级B排放标准。
  期待科技创新之花开遍农村不 光 是 在 松 江区,本市青浦区、南汇区、崇明县也都对上海交大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青睐有加,甚至上海之外的张家界旅游景区、宁湘市以及常德广源麻业公司等也都建起了依托“交大滤池技术”的污水净化站。短短两年之间,节能型组合式复合生物滤池技术“火”起来了。
  在邱江平教授看来,农村和农民的切实需求是农业科研人员重要的努力方向。当初,为了让技术从实验室落户到村头,他放长眼光,不惜拿出部分课题经费作为补贴。松江曹家浜污水处理站建成后,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地方和高校实现了双赢。他说,在当前的形势下,党中央提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决定,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对课题组、对农生学院、对上海交大都是良好的发展机遇。
  邱 江 平 教 授 坦言,虽然“交大滤池技术”具有模块化设计的特点,但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拓展,目前较适合处理 40户到1000户污水的规模,要处理 2~3家农户的污水,在经济上不划算。松江区农委提出了少量农户污水处理的要求,课题组也在探索,力求开发出可以适应 1户、几户到 1000户不同规模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解决方案。
  “我们要把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推广到上海区县更多农村,推广到更多的省份,也推广到更多的领域,比如湖泊、风景区、高速路服务区、部分工厂企业等。通过不断的努力,让科技创新之花开遍农村,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邱江平乐观地说。
  上海交大将与松江区签署合作协议,在农业领域多个项目上开展深入合作,分散式农村污水净化站即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松江区农委负责同志说:“院校与地方的合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意义很大。我们期望大学能够带来富有科技含量的项目,急农村之所需,我相信高校也能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双方合作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董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