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梧州学院 - 《梧州学院报》

游 走 在 笔 划 之 间———访我校教师教育系陈启义老师

2014-04-01     浏览(38)     (0)


图为陈启义老师在写字


  笔者向一位正弯腰拖地的“清洁工”询问陈启义书法老师办公室在哪儿,他抬头说:“你们找陈老师啊?我就是。”笔者很是吃惊,陈老师幽默解围:“我在为即将加入老人广场文化做准备。”原来陈老师刚刚是在地上练字,每一个字都一气呵成,其间“纵横交错”也“筋脉相通”,很有笔力,给人以潇洒之感。
  从数字到文字的升华陈老师大学时选修了原广西师范大学教授伍纯道老师开设的书法选修课,觉得书法很好玩儿。“‘作为一名教师,字写得好点儿对学生的影响是很深的’,伍老师简单、朴素的话确实很有道理。”,从此更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参加工作之后,陈老师开始深入了解书法史,研究历代书法家的书法特点,模仿和学习自己欣赏的名家之法。
  直到今天,陈老师每天都坚持练字,模仿名家作品。他喜欢颜真卿的书法,欣赏米芾书法,更痴迷赵孟頫书法的韵味,甚至在床头挂着他的字帖,感叹自己没达到其勤奋与不断追求的境界。老师从口袋掏出一本约摸巴掌大的小书欣赏起来。原来这是陈老师花了600元钱从一位老中医手中买来的医书,翻开一看,书上黄豆大的字竟都是用毛笔写的,陈老师将这本书视为珍宝,时常拿来欣赏把玩儿。梧州市曾有一位老中医想用2000块钱买下这本书,但陈老师硬是没答应。“其实书法水平一般,但里面每一个字都非常工整,没有足够的细心、耐心是做不到的,这种精神和境界,简直无人能及,真要好好学习呀!”陈老师感叹。
  1986年陈启义老师在容县师范学校从事数学专业教学,1992年被调入梧州师范学校。由于当时我校书法教学师资力量薄弱,1993年陈老师除了教数学专业,还要上书法课,至今已21年。这学期他要上3个班的书法课,1个班的数学课,但他一直兢兢业业。
  “书”要寻其“法”
  “铁画银钩藏雅韵,粗微浓淡漫馨香”陈老师对各种书法如痴如醉,常常是手持一本书法杂志一连坐上几个钟,沉浸于方圆藏露的韵味,享受轻重缓急的情趣。有时候睡觉前欣赏书法作品,越看越觉得有味道,兴奋得提笔挥墨,琢磨字体笔画的走势与力度。笔者看到,在陈老师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的是书法和绘画作品,而两个书柜也都是各种书法杂志和文学作品。陈老师说,书法带来的满足感和轻松感,任何事情都无法代替。
  当被问及如何欣赏书法,品味其中艺术魅力时,陈老师呵呵笑道:“这里边的学问可大了。”他拿来一本书法杂志,坐下津津有味地欣赏起来,眉宇间流露出满足的神情。“瞧,这书法线条的起伏、轻重、快慢,富有节奏感,多么像是听到一首美妙的音乐啊!”“这篇《祭侄文稿》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一气呵成,可想而知颜真卿当时内心的悲愤激昂。”“这篇米味(米芾书法)很浓,笔法潇洒流畅,有刷字的感觉。”说到动情之处,陈老师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手便在空中挥动起来。
  “书法与音乐、绘画是相通的,它是线条艺术,也是造型艺术,浓、重、枯、湿的墨色及水量干湿浓淡差异有很大讲究,这与绘画中讲究构图意境美是一样的;它气势流畅与否,与音乐一样,旋律融于其中,且每一节每一段的分层也与音乐相类似。”
  享受点横竖撇捺的乐趣他感慨:“现在学生们书法学习的兴趣和水平,就像‘王小二过年———一代不如一代’,很少人懂得欣赏书法艺术,因而失去兴趣。原来一年有十几个对书法痴迷的学生逐渐变成一年几个,一个学期几个,再到现在几年一两个。痴迷的学生,会为了练好一个版,甚至是一个字而通宵练习,比较该字从行、草、隶、篆、楷五中书体的演变中要求的不同,直到感觉完美。”
  2011年毕业了的教师教育系学生罗廉招就是这样一位“狂人”。陈老师要求学生一天练好一个字,一年练好300个字。此外,一年至少用毛笔给父母写一封信。
  看过他运笔、写字,和他聊天,你也会发现书法对陈老师有很大影响,“有爱好书法的朋友来做客,我会在饭前摆好笔墨纸砚等;吃完饭,我们就一起写书法,相互交流点评;有时喝了两杯,就即兴提笔了。我觉得,我只能说是写字,称不上书法。”示范桌上有一本毛边纸订成的教师教案,里边是陈老师用毛笔字写的教案,他说这样很有意思。字里行间,无不透露一位书法教师的个性,及其备案之用心,教学之尽责以及他对自身书法永不知足的追求。
  笔者看到,在办公室桌子上,有一张陈老师正在专心修剪盆栽的照片,陈老师说:“盆景的层次、虚实、结构与书法一脉相通,没事就弄弄。”又问及是否有字号,陈老师提笔在纸上写下书斋名———无事居,这不禁使人想到老子说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大概就是形容陈老师这类人吧。(韦泥蒙艳祯何庆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