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费孝通的大学生涯
作者:仲 劳
1930年,二十岁的费孝通决心弃医从文,于是由东吴大学医预科转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就读三年级。从此青灯黄卷,苦苦修炼。获取学士学位后,旋即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获取硕士学位后,又被推荐至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博。1938年,其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令答辩委员会的博导们无不为之一惊,遂被授予伦敦大学博士学位。素有爱国之心的费博士立马返回祖国,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并持续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由是修成正果,成为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费孝通攻读社会学的大学八年,闪烁着两大亮点。一是自身的矻矻学习,二是老师的谆谆教诲。燕大三年,费孝通将自己“变成了一条书虫”,心思全部集中在学习每一门课程上,力争考出最好的成绩。同时阅读了大量社会学英文原著,并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由是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学基础。清华期间,他坚守在研究人类学所需的生物实验室,“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关注是骷髅”,一方面熟悉从单细胞发展到人类的过程,另一方面则通过对各种大小动物的解剖,了解生物的演化。由是积累了丰厚的人类学知识。伦敦两年,费孝通的学习方式主要呈四种走势。一是泡图书馆,二是参加seminar讨论会,三是提高英语口头辩论能力,四是翻译学术专著。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图书馆面向师生开架,读者可以不经任何手续自由取阅书架上的图书。于是费孝通便成了图书馆“饥不择食的常客”,“不到闭馆时间,可以终日不离座位”,“这是一种人生难得的享受,正如在知识海洋里游泳,其乐无穷”。seminar讨论会的主题是“人类学前沿”(Anthropology6Today),每逢周五举行。会上既有名师的高山流水,亦有学者的海阔天空,更有与会者之间唇枪舌战般的激烈辩论。费孝通每会必到,由是接触了许多“书本上还没有写、课堂上还没有讲、一般的人类学者还谈不到的新鲜课题”。为了提高自己参加seminar讨论会必须具备的“特殊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费孝通每天黎明即起,放声朗读《泰晤士报》上刊载的英国国会辩论节略,从中学习“最漂亮、最动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此同时,费孝通还承担了翻译“代表当时社会人类学前沿水平”的学术专著《文化论》的任务,每周翻译一节,然后寄回国内《天津益世报》发表,令中国学人较早地了解这门科学。
求学八年,费孝通得到了四位老师的精心培育。第一位是吴文藻(冰心的丈夫),第二位是Robert6Park,第三位是Shirokrgorov,第四位是Malinowski。吴文藻曾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取博士学位后,在燕大担任社会学教学,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独特的教法令费孝通获益匪浅。尤有甚者,吴文藻还允许费孝通借阅自己的藏书。这样一来,费孝通便有机会将吴老师所有的藏书读得一本不剩。燕大Robert6Park教授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其教学的特点是引导学生研究活生生的社会实际。Park率领同学深入北京的地摊、戏棚、店铺、贫民窟、甚至作为红灯区的八大胡同以及监狱进行社会调查,向流浪艺人、贩夫走卒、囚犯妓女、警官士兵面对面地采访。由是令费孝通和同学们对从未经历过的社会现象有了初步的理解,并认识到:学习社会学必须接触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执教于清华的Shirokrgorov是俄罗斯杰出的人类学学者,26岁便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对费孝通要求非常严格。一是注重培养其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注重提高其写作能力,三是注重锻炼其手绘能力。他曾告诫费孝通:用绘画写生比用摄像手段更能突出主题。英籍波兰人Malinowski,于1908年获得波兰亚盖隆大学博士学位,1916年又再度获得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学位,是英国学术界名符其实的重镇人物。Mali-nowski对费孝通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而最打动人心的是他对费孝通博士论文撰写的指导。费孝通每写完一章,都必须逐句逐段地念给Ma-linowski听,他则随时指出论文中“哪一段写得不够,哪一段说得不对头”。不仅如此,他还责令费孝通将论文初稿在seminar讨论会宣读,且作为讨论的题目,让同学们及各地来的学者对其初稿各抒己见,或说三道四,或百般挑剔。坐在一旁的费孝通则老老实实地一一记录,然后在Malinowski的悉心指导下进行修改乃至重写。功夫不负有心人,费孝通不仅顺利地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而且其论文被推荐给伦敦Routledge书局公开出版。Malinowski在是书的序言中写道:这部论文即《江村经济》不愧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一个里程碑,作者态度严肃、超脱、没有偏见,描写生动翔实,论点令人折服,书中的一些说法甚至可以视为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宪章。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春天开始重返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费孝通先后回到了未名湖畔、清华园中以及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当他在这三所母校的茵茵绿草地里流连忘返的时候,他一定充满了对四位恩师的无穷思念和感激,而且也一定深情地重温了自己当年在校园里刻苦攻读的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