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也谈“分一杯羹”

2014-03-25     浏览(175)     (0)

文章介绍了古代烹刑的骇人听闻之处,包括分而食之的烹刑,以及刘邦面对父亲被烹时的反应,表明这种酷刑在古代本是包括分羹食之这一过程的。烹刑在历史中逐渐消失,但在尘封的史书中仍可隐约窥探其本来面貌。





  楚汉相争中有一个经典情节耐人寻味:项羽和刘邦两军对峙数月,楚军的粮食供应出现问题,眼看就要断了炊。项羽为逼迫刘邦,特地安置了高高的砧板,把刘邦的父亲放在上面,对刘邦说:“如果你不赶快投降,我就烹了你的父亲。”刘邦说:“你我曾约定为兄弟。我的父亲便如同你的父亲了,你一定要烹煮你的父亲,请分给我一杯羹。”
  项羽明明只说了要“烹”刘太公而已,刘邦为什么心肠更狠更毒,居然还要“分一杯羹”,吃父亲的肉呢?这固然可以理解为刘邦反激将法的权宜之计(如此可见刘邦倒是一个临危不乱,很有头脑的人,不像有的文章中形容的一个头脑简单的痞子流氓),但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一个可怕的信息:“烹”这种古代的酷刑,原本就不是一煮了之,而是还要分而食之的!刘太公为什么被放在大砧板上?因为既然要吃肉食用,入锅前就必须先去除内脏等秽物,做一番“加工”处理的。这点食品安全卫生的道理,古人还是懂得的。
  这种骇人听闻的“烹”绝非项羽首创,而是古已有之,史不绝书。早在商代,以残暴出名的纣王就曾使用此刑。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曾作为人质被质于商都朝歌。纣王将他“烹为羹,赐文王”,就是想看文王会不会吃掉。另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时期,身为中山国人的乐羊却做了魏国的将领,率军攻打中山国,这种里通外国的行为当然招致极大的愤慨。中山国君于是“烹其子”并且派人送给乐羊一杯羹,乐羊为了表示对魏国的忠诚,竟然“坐于幕下而哆之,尽一杯”。吃得一干二净。
  可见,“烹”这种酷刑在古代本是包括分羹食之这一过程的。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道德观念的更新,烹刑渐渐只剩下了“烹”而失去了食人肉的内容。只有在尘封的史书中,人们才能隐约窥探到它的本来面貌。
  (作者为北京大学校友,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