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最强大脑”的“科学判官”魏坤琳

2014-03-25     浏览(920)     (0)

文章介绍了魏坤琳作为《最强大脑》科学判官以及心理学家副教授,他研究运动控制,并认为这门学科发展太快,需要把心理学的书写得生动一点,和生活贴切一点,这样才能让心理学真正流行起来。魏坤琳在北大心理学系任教,对心理学科普和宣传有独到见解。 摘要:魏坤琳作为《最强大脑》科学判官和心理学家副教授,致力于研究运动控制。他认为心理学需要把书籍写得生动有趣,以便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学科。他强调,心理学系需要注重科普和宣传工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他积极探索与不同行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在北大心理学系任教期间,魏坤琳通过传授思想自由和开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他玉树临风,据说70%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长得帅;他逍遥自在地做着科研,和学术“你侬我侬”;他是江苏卫视科学类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的科学判官。他觉得自己除了缺学生似乎其他什么都不缺。他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魏坤琳。
  魏坤琳这天似乎没有注意发型,头顶几撮头发俏皮地翘着。
  虽然早就被心理学系的同学打过预防针,“Dr.魏愈发地帅气了,不过他的语速不是一般的快哦”。记者一开始还是没跟上他的速度。
“运动控制很酷”
“我研究的是运动控制,属于认知神经科学的一部分,心理学现在和神经科学结合得非常紧密,做认知神经的老师在心理学至少占一半。”魏坤琳告诉记者。
  魏坤琳对运动控制钟情已久,本科毕业后,他出国读书就选择了运动控制作为研究方向,他觉得这个研究“很酷”。
  运动控制在国内有非常大的需求。“首先学术需求就很大。以前国内没有这个领域是因为它是个很交叉的学科,又是神经科学又是心理学,还涉及工程学,一些运动康复还需要和医学打交道。不同专业的人看这一块视角都不同,国内分科分得细的话,就很少有人专门做。”
  “比如我要写一本书叫《感知运动控制》,这本书肯定是国内第一本。”他笑着解释,“如果我做得好的话,那国内很多做神经科学、做心理学的人可能就会对这个感兴趣了。”
  运动控制在应用上也有很大的需求。魏坤琳有时候和学生开玩笑,把一个项目做好了,一直做下去,就够他们一辈子用的了。“比如与北医三院的合作项目,他们就很想要我们的博士毕业生。”除了医学方面,别的行业也有很大的需求。魏坤琳举了飞机和手机的人机界面设计以及目前比较流行的可穿戴式的健身设备等例子,这些都需要运用运动意识的识别。目前,魏坤琳的团队和工学院合作在研究制作智能假肢,智能假肢有马达提供动力,通过运动控制来“让机器听你的话”。
  将知识用生动的方式表达魏坤琳坦言,运动控制这门学科发展太快,又因为是交叉学科,国内外的一些教科书都不尽如人意。“写本调侃的书容易,写本严谨的书比较花费时间。”他目前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科学研究上,可能暂时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写教科书。
  他觉得关于运动控制甚至整个心理学的“调侃的书”很有必要写,“要讲清楚运动控制到底是做什么的。”他说。其实目前很多人虽然对心理学感兴趣,但大家对心理学又有诸多误解,比如社会上有些人依旧认为“心理学就是算命的,是文科”,对此魏坤琳一脸无奈,“我们是理科生,我们要做很多实验的”。因此很需要这些通俗类的书籍去和读者沟通,“比如《颜色与性格》这一类的民科书籍居然是心理学的畅销书。这就告诉我们,必须把心理学的书写得生动一点,和生活贴切一点,这样才能让心理学真正流行起来。”
  《最强大脑》是宣传心理学的有效途径
魏坤琳无奈地说已经被各种人无数次问“为什么会参加《最强大脑》”,但是还是和记者解释了参加节目的原因。
  魏坤琳刚回国时受朋友邀请做一个关于科普的演讲,《最强大脑》的节目制片人通过网上的信息找到他。魏坤琳觉得节目挺有意思,而且大众传媒将会对心理学的宣传和科普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你看其实心理学系在北大也是一个小系。人家都是心理学院了,我们还是心理学系,每年招的本科生才30多人。”
  魏坤琳这时调侃道:“我有一个预测,今年我们心理系的报名肯定好得多。如果招生办需要宣讲,我去!”
  重要的是,目前社会对心理学有很多偏见,而社会又非常需要心理学。所以魏坤琳想:“这样一个节目,它把认知科学、人们的能力在众人面前作展示,他们又需要这样一个角色,跟老百姓讲为什么这样,给他们讲清楚。”
  大众媒体在宣传方面非常有力,尤其在给大众的科普方面,虽然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但是比学术性的文字传播更加有效。魏坤琳曾开玩笑:“我们老师写的文章,世界上有没有1000个人将文章好好读懂?我们是制造信息,而好多人是接受信息。现在这个节目提供了很多的信息接收者,又提供了交流平台,你能和他们对话,以娱乐的方式给大家科普,真的非常好。”
  虽然《最强大脑》是个娱乐性很强的节目,但是这个节目最可贵之处在于“它背后有一个科学家团队在工作”。
  至于以后还会不会参加《最强大脑》,魏坤琳表示目前还不确定,他和系里需要一段时间对这个节目的整体效果做评估。
  发现身边的“最强大脑”
  魏坤琳告诉记者,“最强大脑”这个词可能在科学上不太准确,大脑不应该用强或者弱来形容,因为不同的人的智力有不同的维度,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维度。
  他曾对一些媒体说发现身边的“最强大脑”主要有两个意思。
  首先是发现身边人的特点,发现身边人都擅长什么。“比如一个家长、一个小孩站在你面前,你看到了什么,他喜欢什么,他擅长什么。其实好多人都不知道。”
  其次,发现自己。
  “你们高考后填志愿,知道要填的志愿是什么东西吗?”魏坤琳反问记者。
  “你学了十几年,就为了高考这件事,但当你填志愿的时候,你可能花30分钟就好了。你怎么不想久一些,花一周,甚至花更长时间去想自己到底擅长什么,这个可能是你人生最重要的决定。而且,你有想过你选的专业和能力契合吗?这对认识自己很重要。”
  魏坤琳提到大学生容易困惑的几个时间段。刚进大学时,发现专业非自己想象的那样,想换专业又不知道到底换哪个;临近毕业时,又在找工作、读研和出国之间犹豫不定;读完博士,可能又会发现:“我是PHD了,我是专业人士了,可这又不是我最喜欢的,怎么办?”
  其实大学就是一个不断需要尝试的过程,应该早点想一想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到底在哪些方面,而且很多事情只有尝试了才能知道到底适不适合。“北大提供的机会很多,好多地方都可以试一试,你可以看书,也可以问同学,信息其实太容易得到了。”逍遥的学霸男神留学时,德国裔的导师和魏坤琳开玩笑叫他“why”。一开始可能是发音问题,错将“wei”发音成了“why”。“但后来老师故意读‘why’,我纠正他了,他也没改,因为我老问他为什么。”
  虽然多次有去业界工作的机会,但是魏坤琳都拒绝了,“我不想,虽然去业界挣钱比较多,我觉得学术挺适合我”。
  他觉得在目前的领域内进行科学研究非常有趣且有意义,而且压力也不大,研究经费也不缺,一点都不“苦大仇深”,“我的这个态度是会传给学生的。你开心的话你的学生也会开心,有什么难的对不对”?
  要说到缺什么,魏坤琳痛呼缺学生,“学生,我缺学生,学生远远不够”。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很自由”
  魏坤林告诉记者,一开始参加节目时,有人就说他肯定会火。
  他反问:“火是什么意思?”
  “娱乐的东西我不在乎,我也不在乎有名,学术的东西我很在乎。”说魏坤琳是个工作为重的人一点都不过,除了陪家人外,他周末基本上都呆在实验室。
  “钱我不缺,缺不缺钱是相对的,我的物质欲望比较低,这种生活需要多少钱?那我还要什么呢?如果说要度假,我明天就可以走了,我明天就在东南亚某个海滩上躺着了。当然我没干过这事。”魏坤琳笑。
  每次别人拿他和娱乐圈混淆时,他强调:“你要记住我是个老师。”
  当老师在思想方面很自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研究,时间安排也比较灵活。
  在科学研究上,魏坤琳正能量满满,而且他觉得带学生做科研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有时候规定做一个项目,可能只能学到这点东西,但是你为什么做这个项目,你要自己去提出一些问题,你的动机,你的研究思路,让他们慢慢喜欢上这些。而不是强迫他们做,有些时候你强迫他们反复做一些枯燥的事情,他们就会失去兴趣。失去兴趣才是最大的悲哀。”
  “我们系很好,系里给我们一定的自由空间,给我们学生,给我们硬件设施,可以让我们独立地做科研。”魏坤琳很赞赏北大的学生,“学生很聪明,思想也非常开放。我语速很快,但是学生们一下就懂了,我就继续快,他们能接受,效率就能够提高了。”
  记者告辞了,魏坤琳倒了杯咖啡,开始继续工作。
  (作者 王颖青、张霖梅为北大官微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