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人牧羊与羊牧人

作者:牛  老    
2008-10-24     浏览(311)     (0)

  本文说的“人”是指“领导者”,说的“羊”是指“被领导者”。这样说,丝毫也没有抬高领导和贬低群众的意思。而且一个人可能既是领导者,同时又是被领导者,或者今日是领导者,明日又成为被领导者,反之亦然。
  《圣经》把称职的牧羊人称之为“善牧”人,他知道每只羊的名字,当羊被荆棘刺伤,他要为它们的伤口涂油;当羊只生病,他必须悉心照顾;如果羊群遇到危险,他要能舍下性命去护卫羊群。耶稣认为自己就是个好牧羊人,所以他为了拯救羊群而不惜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他并没有高高在上地牧放他的羊群,而是全心全意为羊群服务,甚至不惜为维护羊群的安全而牺牲自己。因此,似乎不是人在牧羊,而是羊在牧人。
  县委书记和治国是否读过《圣经》不得而知,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共和国称职的牧羊人。他觉得“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所以“我必须领他们来,他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两个县委书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当然是焦裕禄,另一个就是和治国。焦裕禄心里始终装着他的“羊群”,为了他的“羊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治国则悟出了勤政廉政还要善政的道理,以心底无私天地宽的高风亮节,赢得了“羊群”发自心底的尊重和信任。
  哲夫34万字的报告文学《执政能力:一个县委书记的故事》,娓娓道来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山西省桃峰县为了发展经济,决定修建“桃电二期”工程。可是因为土地补偿款问题,引起了群众和政府之间的严重分歧和冲突,连续发生围堵县镇领导、非法绑架人质、结伙进京上访闹事等群体性事件。面对此一严峻形势,县委书记和治国认为,群众有更多的利益要求是可以理解的,谁不想在将“一丈布卖掉九尺”之后,力争把手中还有的一尺布再卖个好价钱。何况这不是布,而是他们祖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放狼一条生路,狼就不再是狼了”。为此,他从不动用公安武警力量“严加惩罚”,而是从政府自身工作找原因;他也从不惧怕群众,而是数次冒着危险和群众对话,一次次用真诚和政策化解矛盾与冲突。最后终于和平妥善地解决了问题,使得在全国许多地方导致流血死亡的类似事件,在这里有了圆满的结局。
  “你把群众当牛马,群众就会争着做主人。你把群众当主人,群众就会奋力去耕耘。”这是和治国最爱说的几句话。这一认知,可以说是对其执政理念的最好诠释:勤政是基本的要求,廉政是起码的要求,勤而廉,做不好工作,还是不合格,所以善政是必须的要求。这个善政,是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善于把握政治大局,善于化解各种不同类型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化暴戾为祥和。只有善于为政,才能出现仁善清明的政治风气,人们才有可能心情愉快,呼吸舒畅,举止安详,才会出现人与人为善,官与民为善,民与政为善,事与人为善,大家都与社会为善,这才是和谐社会。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勤政的责任、廉政的自觉和善政的理念,和治国的所作所为才契合了“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才得到了群众的真诚拥护和爱戴。
  哲夫不愧为是一位有思想的作家,他的见解是那样地深刻独到,令人耳目一新:法制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国现行制度和状态之下,相对而言有四组八个人,可以称之为是说了算的人———中央及省、市、县的党政一把手。这八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够决定中国和地方的命运,对此我们用不着讳莫如深。画龙终须点睛,蛇无头不行,我们别无所求,只期望拖动列车的是一个优秀的车头。
  和治国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火车头,也可以称得上是新时代县委书记的杰出代表。当然,桃峰县本为柳林县,和治国的真名叫李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