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岭南师范学院 - 《岭南师院报》

在光电世界里勇往直前

2014-01-31     浏览(57)     (0)


                                  本报学生记者 戴燕霞 姚炜菁

  信息学院许棠院长的办公室,办公桌上放满了各类的期刊和学生的作业本。干练、健谈、随和,是许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许教授致力于光电领域,学习、科研、实验、教育……一路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在光电世界里开辟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最难忘却的岁月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满腔志气的许棠老师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踏上了华南理工大学,开始了一段探索物理迈向光电的奇妙之旅。
  1982年毕业后,许老师开启了在湛师的教学生涯。2001年,承担繁重的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读博深造。那年,42岁的他经过艰苦的奋斗成为南开大学博士生,在光电世界里踏上了更高的磨砺台阶。“在南开读博的那三年里,应该是我求学生涯最为难忘的一段经历了……”许教授跟笔者说道。
  高龄读博本来就是一大难题,再加上常年从事教育科研工作,虽然对电子与光电技术有基础,但与光电前沿知识有些脱节,开始从事专业化和层次较高的光子学与光电技术研究有一定困难。在外语起点较低的情况下,为了读懂物理光电方面的外国文献,许教授力攻外语,勤加练习。每天起早贪黑地学习、阅读、做实验、撰写论文……无数个夜晚,他在图书馆或自习室埋头钻研到值班阿姨上门催赶了,才捧着书恋恋不舍地离开。许棠院长付出了比常人翻倍的努力,顺利在三年里拿下了博士学位。那段苦读深造的时光给了许棠院长一段深刻难忘的回忆。
  携感恩之心兢兢业业于三尺讲台许棠教授在物理学光电领域里硕果累累。1982年1月获华南理工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9月获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2004年6月取得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光子学博士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位。许棠教授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参与国家级自然科学项目3项,主持省级自然学科基金项目2项和省级产学研科技项目1项,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在国内外SCI、EI等专业学术期刊中发表40多篇论文。
  博士毕业后,许棠院长选择了回湛江师范学院工作。当时,广东还有多所高校向许棠教授抛出橄榄枝,诚邀许棠教授到他们学校工作。但许棠教授深怀一份湛师情,愿当一名湛师人,谢绝了他们的盛情。许教授动情地说:“这里有我熟悉的老师和同事,留在这里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感的归属吧。在这里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可以说湛师培养了我,让我成长,那份情,那份恩,很深很深。”
  教学、科研、管理三手抓“学无止境!为师者,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挑战、创新和超越,才能反哺后人。”在校的三十多年里,许棠教授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精神,立足于光子学前沿,不断向着光子学的高峰求索。
  当问及作为一名院长,如何平衡教学、科研和管理三者的关系时,许棠院长坦然要平衡这三者需要很大的努力,他在这三方面上有了他自己的经验与方法。在教学上,许棠教授始终坚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水平是最重要的,要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起到榜样作用。教师要做到对学生全方位的关怀,重视对学生的思想疏导,学习方法指导,针对学生自身情况灵活地开展工作;在科研上,要学会把握科学前沿与时代发展的需要,领悟科学的意义与发展方向,自我琢磨,勇于创新,深入研究。在管理上,科学管理,层层分工,做到责任明确,高效运作。许棠教授对笔者说,因为平时花在教学与管理上的时间多,用于科研实验上的时间就不足了,平时都要靠自己挤时间搞科研,大家放假,自己就在实验室里加班加点做实验研究和写论文。
  采访中,许棠教授谈了人生、学术、教学,让记者从中体会到了一种沉潜坚忍的人生精神,感受到了一种有容乃大的学者风范。在燕岭雷阳这片热土上,他孜孜不倦地传播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着真知与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