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报》
让校园文化百花齐放
作者:谭茵华
近年,在校园各类表演舞台上,学生自编自导,带有“hip-hop”风格的街舞、说唱节目、流行音乐大行其道,成为学生热衷、追求的主流文化。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校园涂鸦,宽松肥大的T恤衫和板裤形象,广场上飞驰着的滑板和滑轮,成为校园习以为常的文化符号。“hip-hop”从不同方面渗透,大有垄断之意。
一种文化能为广大青年所追捧,必定有其积极的一面,我就听过“hip-hop”版的《国际歌》,大众化之余不乏典雅大气。但校园文化作为学生“精神成人”的空气和土壤,重“潮流”而失“传统”,显“个性”而缺“博雅”,传统优秀文化在校园内土壤的缺失值得我们反思。“传统”凝聚着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精髓,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爱国情怀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公民素养。“博雅”倡导着对多元文化的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两者融会贯通,产生出良好的校园文化因子,不断对学生感染与熏陶、导向与化育、约束与规范、激励与凝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英国学者约翰·亨利·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就说过:“大学是一个教学的场所,是一个培育人才的机构,也是一个保存文化传统的地方。”因此,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应避免传统文化的缺失,避免任何单一种文化的垄断。
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一是构建良好的传统文化环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应该 “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从我校而言,民族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来展现。中山文化的形成得天独厚,凝聚了岭南文化、孙中山文化以及侨乡文化等的特质,是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宝库。作为中山市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高校,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路一景都应蕴含着一方水土的精神内涵,向学生传递着饱含地域亲和力的、人文关怀的、美的、积极的信息。
二是加大“素质教育选修课”中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力度。从我院本学期的“素质教育公选课课程一览表”来看,一共49门课程,完全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类别的课程仅两门。传统文化课程偏少的原因很多,其中不乏学生对此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建议学院在“素质教育选修课”中重点扶持若干个传统文化课程,如中国古代史、中国名著导读、中国舞蹈艺术、书法艺术、中华武术等,采取适度的资源和政策倾斜,实行小班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点带面,做出口碑和品牌,慢慢扩大影响。
三是大力开展传统文化群众普及活动。一方面,以学生社团为抓手,广泛开展以“修身养德”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目前,我院58个学生社团基本以“学术科技类”和“体育竞技类”为主,属于传统文化类社团仅两个:“莲峰书画社”和“扬帆文学社”。因此,大力整合、扶植一批高质量的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很有必要,以社团带动群众性活动,让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散落在校园每个角落,拒绝蜗居斗室,倡导以书会友、以画会友;拒绝沉迷网络,倡导武术健身;拒绝电玩,倡导汉语言文字应用;拒绝睡懒觉,倡导学习和参与。通过社团创建,营造具有我院特色的群众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借助我院“香山历史与地方文化研究所”、“孙中山研究所”、“文化比较与文艺批评研究中心”等平台,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推广及学术交流活动,培育师生对特色文化、本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我们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的晚会上、运动会中、展览厅里,乃至校园的不同场地间,可以看到街舞、爵士、拉拉队、现代摄影作品的时尚炫影,还可以欣赏到美轮美奂的民族舞蹈、刚柔并济的群体太极、栩栩如生的水墨书画、琅琅的经典诵读;除了线条刚劲的建筑,还满是情味浓浓的雕塑和绿化;除了轻松娱乐的笑脸,更多的是学习研讨的身影;有绵绵情话的温馨,也有学术争论的面红耳赤。
那样一个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定能滋长出齐放的百花!(作者系学生工作(部)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