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平:《平面国——一个多维的传奇故事》,正方形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书很薄,但很有启发性。让我们换个角度看世界。
徐冰:《德国哲学、德国文化与中国哲理》张祥龙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这本书是钟涵先生看了我的动画片《汉字的性格》后推荐我看的,这种题目的书现在已经没有太多人感兴趣了。但我却从中读出了许多对我有用的内容,给我的我的思想与分辨提供了依据。特别是“现象学视野中的孔子”和“中西哲学的差异与原因” 两篇,后一篇从种族发音的不同入手分析这种差异性,是我特别感兴趣的课题。 这本书实际上是张祥龙教授的讲演录,语言平实,深入浅出,适合我们画画的人读。
孙伟:《文化研究导论》阿雷恩·鲍尔德温著,陶东风译,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比较客观和规范的章节切分方式,比较清晰的语言表述了西方文化研究的主要概念,涉及到文化身份、文化民族、文化性别和文化权利等问题,对于我们客观的理解西方文化以及反思中国当代文化都有借鉴和帮助作用。这是一本值得深读的书。
毕建勋:《造形本源》毕建勋著,社科文献出版社。
这是一本研究中国画造形本源问题的书。中国画造形的本源问题,亦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的范畴及与“道”所相关范畴的关系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此书也带有“哲学”性质的画理研究。
李帆:《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 李冬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有意识地从文化角度解读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以日本社会中“花道”、“茶道”、“俳道”、“武士道”等概念为切入点,讨论日本人对“美”的体会、对死生之道的领悟等诸多论题。
吕品昌:《现代雕塑的起源: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刘礼宾著,河北美术出版社。
该书系统梳理了民国时期雕塑发展的历史,通过丰富的史料在学术层面上论述了雕塑教育和创作在这一时期的思潮、理念和状态。值得一读,尤其是对学习造型和雕塑的学生来说是有用之书。
曹力:《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著 南海出版公司。
这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有超级棒的想象力、艺术性强,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吕胜中:《先锋班》吕胜中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经过了学校、经过了社会、经过了生活、经过了艺术,先锋班的同学们每人都是一本书。
李荣林:《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 陈滞冬著,四川美术出版社。
中国文人画是大家熟知的,但对于“文人画范畴的界定”、“文人画产生的精神动力和原由”等概念却很模糊,现在“文人画”的概念也常被滥用。本书围绕着文人艺术诸多问题的深究和探讨给我很大启发。
王川:《中国近代史》徐中约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这是一本放在手边,时时拿来翻看的书,去年它就一直被放在案头。如果有关记忆的叙述来源越多就越可能接近事实,那么关于历史就更是如此。因此今年它还不会离开。
程启明:《黄沙与蓝天:常沙娜人生回忆》 常沙娜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对“舍得”有新解的书。相对于众人皆知的“先舍后得”,这本书所谈论的是“舍就是得”。那一代人的确就是这样做的,为了民族的复兴,他们选择了奉献,追求的只是被国家所接受。
徐仲偶:《论中国》亨利·基辛格著,中信出版社。
通过这本书你会了解一个美国人如何看中国,从这个视角来了解中国历史的另一面。我们的学生应当对当代史有所了解,做艺术一定要有史的态度。
王书杰:《吕思勉中国文化史》吕思勉著,海潮出版社。
从文化的角度读史,吕思勉先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当下阅读这部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版的《中国文化史》有一种新的认识,不失为中国文代研究的途径。
谢岩:《保罗·策兰诗选》保罗·策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部好诗,而且通俗易懂。冬日是读诗的好时光。咀嚼文字的力量,感受文学灵魂的悸动。让“宅”变得很有品味。诗歌是文学种类中最简洁,直接,触及心灵的文学体裁。出于艺术的自觉,我以为应该读读诗,对自我艺术的探索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