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商英:写生阿里
2011年初到西藏阿里,即被那种原始状态的空灵和神秘击中心灵。瞬息万变诡谲的光,恍若置身梦幻的外星。人到了那里就好像触碰到神灵,感觉到一种未知无形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我根本抓不住,似乎只有神可以控制。
原本准备画些写生,由于初到藏地的各种不适应,几幅小画写生之后,最终放弃了。重要的并不是高原反应等客观条件,面对如此风景我第一次感到对景写生的苍白和无力。
之后,我的心一直停留在那片土地,思念之情久久挥之不去。凭借记忆和照片的提示画了若干大大小小的作品。那时,我的心变野了,我知道我还要与它再次相见。
2013年8月,像久别的爱人,我等来了和它再次相逢的机会。而这次,不是旅行,是写生。
我忐忑不安,兴奋而又纠结。我知道这将是我绘画生涯一次最巨大的挑战。我必须打起精神,因为我知道从未有一个地方这样打动我,感染我,让我深陷而不能自拔。这种力量最终让我从惧怕在它身边画画到鼓起勇气决定在它怀里铺开六米长的画布。
我理想地认为作画过程应该可控,但当我铺开画布用尽全力挥笔时,发现阿里显然没有眷顾我,冰雹、雨点、大风不时地让我狼狈不堪。而刺眼的阳光更是让我头晕目眩,我看不清所调的颜色,时常眼前一片花白。由于画幅很大,4800米的海拔足以让我画一笔喘三下。挣扎成为那段时间的常态。
由于外部客观环境和以往差异迥然,作画方式和心态也被迫改变。一切预设都是徒劳。我清楚地知道我面对的不仅仅是画画本身,优雅惬意的写生已不复存在,稍有松懈都将溃不成军。由于所画尺幅的原因,我选定的作画地点是固定不变的。一连多日的刺眼阳光加之多变的天气,任何长时间观看都会让画家陷入疲惫和麻木。此时的观看对我来说只是自欺欺人,即使不是,阿里无尽的风情也会引诱我进入矫饰的陷阱。
在这种被动情形下,写生的意义已变成和自己的一场殊死搏斗。沉重的身体、急促的呼吸,刺眼的光线、大风裹挟着冰雹雨点、忽隐忽现的雪山、变幻莫测的云和湖水让我置身于现实与梦境的交界处。瞬时间,眼前的一切有时会怎么也看不清,只剩下知觉,像一个盲人摸索着走路。而所有这些真实的感知唤起了我的勇气和力量让我朝着自由的王国缓慢前进。
有人说绘画创造了一种幻象,过程是真实的,其结果并不真实,无论它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我不知该怎样描述我的这些写生作品,作为表现阿里,我认为我永远无法带走它,而作为我自己,阿里让我碰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它时常让我忘了我要画的是那里的风景。我画的每一幅画都有不同的体验。有几小时完成的,也有几天完成的,无法预期。我始终在内心深处与这片美的叫人失魂的地方中间游走,时而感觉就要抓住什么,时而又烟飞云散。无论是一气呵成还是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画,在结束那一刻所得到的体验也跟着终止,面对下一幅空白的画布我仍旧不知道如何下笔,一切都是未知的,一切从头开始。我十分小心地呵护这种状态,因为它很容易被已有的任何一种经验或概念毁掉。
我深爱阿里这片土地,它桀骜不驯,又妩媚动人,它的美是独立的,永恒的,但也是脆弱的。很久以来,人类一直在试图寻找理想中的家园。这也许是我为什么要为一个不真实的画面结果去阿里寻找另一种真实存在的理由。
2013年9月
武将:有用/无用
我最初的专业是油画,毕业于油画系二画室。参加工作以后就改行儿了,做了出版社的美编,在书籍装帧与平面设计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之后又赶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几年,对网络和互动媒体也发生了兴趣。
恰逢机缘,我又回到了美院,跟随高荣生老师学习插图,在这期间我设计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邮票。从邮票的视觉部分已经显现了插图和版画概念对我的影响。
我平时喜欢看电影,只看娱乐片。在研究生毕业创作期间,选择了一部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小说——丹·布朗的《数字城堡》,我借用了同样是以情节描写见长的电影语言,把很多不同影片的视觉元素叠加在我的作品里,让它们看起来协调完整。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方式,重新思考情节性视觉传达的共性与差异。那段时间,我还进行了大量的水墨实验,当思维高度紧张的时候,需要有其他媒介的进入来舒缓。这部分作品后来演变出了另外几套插图。
由于对书籍装帧比较熟悉,朋友委托我帮他做一套拓本(俗称“黑老虎”)的书,有关佛经的。开始并没有觉得多复杂,可是一做就是三年,至今还未完成。这套拓本总共有一百多种,涵盖了中国大概百分之八十的佛经类摩崖和石刻。为了呈现原貌,要把拓本按行文裁裱(当然是用电脑啦),以一比一的比例编辑成书。读佛经、研究碑帖裁裱、解决各种生疏的问题、校对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几乎充斥在我每天的生活中。一直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好像寻到了着力点。我开始把拓本中似曾相识又不认识的、写法怪异独特的文字“画下来”,研究欣赏它们。也不知是“黑老虎”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还是本身就对黑白语言感兴趣,在做书的同时我创作了一百多幅小型木刻,内容涵盖了我大部分的兴趣点。
最近的一组作品《无中生有》系列完成了平面到立体的转换,单纯的视觉语言背后是大量对我造成影响的因素在支撑。
我所有的经历、兴趣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有用还是无用?借《金刚经》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一用吧:
何为有用。何为无用。是有用。是无用。
非有用。非无用。是名有用。是名无用。
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