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百年辉煌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国际高等美术院校教育质量比较》调研项目自启动以来,旨在全面梳理学院发展脉络,总结成果经验,了解国际美术教育现状。通过比较,提炼形成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高等艺术院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出我院未来五年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根据学院部署,调研项目于2012年11月启动,到今年8月结束。调研组分别对欧美17个具有代表性的美术院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近期,学院启动了“国际高等美术院校教育质量调研比较专题”系列研讨,已于2013年10月17日、10月31日、1月13日分别召开了三场会议,专题探讨“国内外美术院校招生”“教学资源共享”、“基础教学”问题。12月,调研组又举办了两场专题研讨。
12月9日
聚焦人文类公共课教学
调研组介绍了国外美术院校相关教学情况,阐述了对欧美艺术院校人文学科公共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学时比例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教务处处长王晓琳对近年来我院人文类公共必修课、选修课教学的整体情况做了分析,并介绍了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结构。结合国内国外的横向比较,大家对我院未来如何构建、完善公共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设性意见。
副院长谭平指出,人文学科的课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艺术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这对于我院所致力的精英教育培养目标非常重要。构建具有更多维度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选择,同时需要这些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丰富内涵以及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这将是学院人文类公共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
12月13日
聚焦工作室教学
正式讨论前,调研组首先在地下展厅观看了“工作室教学案例展”。随后,调研组介绍了“国外美术院校工作室教学情况”,汇报了国际艺术院校造型学科工作室教学现状与趋势的比较研究、设计学科及建筑学科工作室模式和教学现状。王晓琳对我院工作室教学情况作了介绍。
与会老师对“工作室教学案例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学院的工作室教学提出了具体建议,比如建立合理的工作室及导师评审机制、竞争机制等。
谭平指出,欧美艺术院校的工作室教学经过百年发展,教育理念已发生了转变,教学模式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目前学院的工作室数量已经发展到八十多个,工作室教学的发展,需要在自身“专精”的前提下,构建多种形态的教学模式,营造融合、多元的学术氛围,提倡开放和活跃的教学景象。
至此,本学期的“国际高等美术院校教育质量调研比较专题”系列研讨会已基本结束。
教务处 朱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