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档案
田毅鹏:男,1963 年1 月23 日出生,现任哲学社会学院副 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五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3 项,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 项。其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 目 “当代中国单位制度形成及变迁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 项目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模式选择和推进路径”,开辟了单 位制研究及社会管理等新的研究领域,使得自己的研究更加集中, 更具深度。同时,兼任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为地方经济社会 发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2007 年以来,在 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2 篇,其中 被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7 篇,被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 载2 篇。出版 《东亚新发展主义》等3 部学术著作。其学术成就 主要集中在发展社会学及单位制研究领域,所撰写的 《单位社会 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一文,获得吉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 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2010 年)、 《中日起点的比较研究》一文获 得吉林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2013 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有那么一种生活,让你把所 有的时光都无悔地专注于一件事, 在不知不觉间陪你走过许多年。 它教会你踏实执着的付出,同时 给予你收获的果实,在岁月流转 后散发迷人的魅力。
有那么一种人,他出色、他 优秀,因为他总是善于发现、渴 望了解;他突破自己、敢于创新。 他执着于事业,更热爱着生活, 不是没有遗憾,却又总是活得充 实幸福。
他是田毅鹏,笑起来温暖和 善,聊天时也侃侃而谈,他有着 最亲切的性格和最坚定的心。
“掉进去”干工作田毅鹏将自己的学术项目分 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日现 代化的比较研究;第二阶段则是 单位制方面的研究;第三阶段是 中国城乡的社会变迁研究。
1979 年,田毅鹏上大学的时 候只有16 岁,而此时我国在经历 了中断期之后重新复苏,开始了 认识自我的科研浪潮。环境滋生 思想,这自然也影响了正在读本 科的田毅鹏。
1984 年,田毅鹏在学校的俱 乐部观看了名为 《他山之石:访 日见闻》的纪录片深有感触,也 由此开始思考中日近代以来的种 种不同,渴望探究其原因。
正是借由这个最为直接的契 机, “本科毕业时,我选择了 ‘中日关系史’作为自己毕业论文 的选题方向。”而之后发表的论文 无疑对一个初涉学术的青年学子 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莫大鼓励。
在20 世纪中后期,相比全国 的高速发展,东北地区的发展却 趋于缓慢。2004 年,我国提出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基于现 实的探索才具有意义。
田毅鹏谈到, “研究灵感的 来源,一是生活,二是调查,三 是研究。 “我从小生活在吉化公 司这种大型国有企业环境中,对 这种环境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也 很希望它有新的发展。” 在生活 中发现问题,寻找、启发,这是 最高的学术境界。
田毅鹏在学术研究这条路上 已经走了很远,而每一个阶段都 能有所成就,确是源于他不懈的 反思和探索。
人文学科的科研模式是与时 俱进的,同时不同的科研项目也 要有相应的研究模式与之配合。 在进行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时, 田毅鹏的科研模式主要以个人为 主,现在进行单位制项目时,已 经转变为团队研究。而由个人到 团队,同样也是社会科学的转型。
田毅鹏的课题组有20 人左右, 以我校哲学社会学院的教师为主, 成员基本上覆盖了东三省、天津、 北京、山东等北方各地的高校。 “一个人智慧有限,可团队却不同, 不同的学术人才,各有侧重,往往 带来新的突破。”田毅鹏说。
“沉下去”做调研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田毅 鹏也力求在方式上逐步完善自己, 寻找新的突破。
他的研究由最开始的一般性、 原理性的,到经验性的,顺应哲 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他 将文献分析和社会调查相结合, 在实地调查中往往更能发现问题 所在,并能寻找到更为快捷高效 的解决途径。
“我初定的项目名称是 ‘社 会管理体制改革’,但我之后反思 觉得这个项目定位还是太过宏观, 之后我选择了一个更为具体的角 度,也更有地方化的特色,就是 现在关于单位制的研究,这也是 对当代中国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 方面。”
此前不是没有人涉及单位制 领域,但是多数因为资料匮乏, 而选择放弃。而田毅鹏没有被传 统的研究方式束缚,而是适应了 人文学科经验性研究的转变,率 先进行自我突破,使其研究项目 更具特色。
“文献研究很传统,是从早 期就一直坚持的一种研究方式。 但是仅仅基于书本的问题是假问 题,有时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 求。”田毅鹏说道。经验性研究不 同于此前的研究方式。
譬如在进行单位制研究时, 田毅鹏及其团队以一汽、吉化公 司为主要案例,采用了口述问卷 的形式。 “沉下去”做调查,将 原理与经验二者结合。
在田毅鹏的工作室中,记者 看到厚厚的两本资料就放在案头, 正是目前正在编撰的一汽员工口 述史。将人类学和新闻学中常用 的口述方法,交叉应用在社会学 中,是一种新的转变。
“我们和一汽锦城街道办事 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 创新管理方面的咨询,同时他们 也为我们提供案例,进行经验研 究。通过访谈,介入生活体系了 解单位制。”
“放不下”的理想在田毅鹏看来, “在学生时 代,主要是以规范性的基础学科 训练为主,要有一定的文献阅读 基础;但是在教师阶段,最关键 的是要有学术抱负,能够发现问 题,然后去认识、破解这些困 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 是我国自古传承的君子抱负,在 田毅鹏看来, “如今的社会科学 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更应该为国 家民族服务。”
他所研究的 “单位制”,在我 国计划经济时期,是一种十分盛 行的社会组织形态,而他所进行 的就是对其原因、影响的探究。
“我的目标是想建立起对中 国社会的解释系统,由起源到发 展到演进,是一个很复杂庞大的 过程,我想尽量去寻找其中的规 律。毕竟只有认识规律才能够对 现状进行突破,取得进展。”田毅 鹏谈到, “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 时,更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在任吉林省咨询委员会委员 期间,他也通过政策对话会,从 专业的立场出发,提出一些有利 于地方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相关 建议。同时与吉林省民政厅、长 春市民政局进行大量的项目合作。
田毅鹏作为一个具有专业水 平的学术人,同时也是一名出色 的教师。教学工作与学术科研在 他看来并不矛盾。
田毅鹏这样说: “吉林大学 是一所研究型的大学。就吉大而 言,教学和科研是不能分开的, 这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建 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大学,就没有 创新。而教学相长,就是要将灵 感和发现与学生共享,才能真正 对教学有所帮助。”
做学术,需要一颗单纯的心。 他的理想,是他坚持的动力。
“停不下”的脚步他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对学 术的态度, “掉进去了,出不来 了。”
田毅鹏一旦进入了研究状态, 就会沉浸在学科无穷的魅力中。 用他的话说,就是 “一个问题的 研究带来了几个问题,发现学术 的新大陆是其乐无穷的。”
他常常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经常晚上也留在办公室中,就算 出差,一结束就赶回来。
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并不高, 总说 “差不多”就好。夫妻双方 都是我校的职工,最普遍的状态 都是忙工作。但田毅鹏却觉得这 就是真正充实的快乐,是值得付 出和牺牲的。
“我经常越研究就越是发现 研究者的渺小。庄子说 ‘吾生也 有涯而知也无涯’。现实社会有复 杂性,进入世界才发现自己触摸 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田毅鹏觉得 现在正是做社会科学最好的年纪, “太年轻的时候,我想得不够明 白、不深入,这才刚刚开始最好 的时光。”
总有更高的山去攀,总有崭 新的路要走,这不是结束,只是 田毅鹏下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