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教育部发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

北大16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

2013-02-25     浏览(269)     (0)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了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北京大学有16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其他高校也有优异表现。评估结果展示了高校的整体优势、特色与发展状态,体现出学科发展的状态和规律。评估工作旨在为社会各界了解各校学科特色、为考生理性报考专业提供信息与参考。 摘要应抓住文章核心内容和关键信息,简洁明了地进行概括。因此,本文的摘要可简化为:北京大学等高校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表现优异,评估结果展示了高校的整体优势、特色与发展状态,旨在为社会各界提供学科特色参考。


  本报讯 近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了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2012年学科评估在95个一级学科中进行,北京大学共有16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一,数量位居全国高校之首;清华大学和人民大学位居二、三位,排名第一的一级学科数量分别为14个和9个。
  “一流大学要建一流学科”
  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按照教《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评估对象以高等学校为主,兼顾科研院所。此项工作于2002年首次在全国开展,迄今已完成三轮评估。
  本次学科评估涵盖全国391个单位和4235个学科,是历届参评学科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一次。除2所“211工程”院校外,其他“211工程”院校和所有“985工程”院校均参与了评估;全国高校中国家重点学科参评率为93%,博士一级授权学科参评率为80%。这次历时一年的“体检”,堪称对全国高校学科建设的一次“家底彻查”,旨在为社会各界了解各校学科特色、为考生理性报考专业提供信息与参考。
  评估结果表明,近年来国家重点建设投入和学校加强学科建设成效显著,评估结果在前五位的学科中,超过75%是国家重点学科,“985高校”占73%,“211高校”占84%。评估结果较客观展示了高校的整体优势、特色与发展状态,体现出学科发展的状态和规律;与前两次评估比较,传统学科评估结果相对稳定,新兴学科有一定波动,而一些学科内涵界定比较宽泛的学科评估结果变化相对较大;分类特色指标体系比较科学地反映出特色高校学科建设成效,专业院校的得分明显提升。
  在参评单位中,北京大学成绩斐然。在参评的48个一级学科中,北京大学有16个学科排名第一,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这16个学科集中在人文科学、理学和基础医学领域,分别是:数学、物理、化学、地球物理、力学、中文、外文、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哲学、政治学、艺术理论、基础医学、药学及护理学。其中,哲学、历史学(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政治学等六个学科连续三次名列全国第一。
  北大在第三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的突出表现,充分展现了北大学科的综合实力,展现了学校整体事业发展的成果,是北大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之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学科是大学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基本单元,学科水平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学科特色也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学科的竞争。我们常提到的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李军说。
  不过由于学科评估本身的局限,北大交叉学科建设成绩没有得到充分展现。
  新一轮学科评估释放“质量信号”
  除了评估结果,引人关注的还有客观的评估过程和新颖的评估标准。
  本轮评估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以客观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设置了“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指标权重全部由参与学科声誉调查的约5000名专家确定。此次学科评估历时一年,按照自愿申请参评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所需数据由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公布的公共数据和参评单位报送的材料构成。除了对相关数据进行公示、核查,同时还邀请学科专家、政府部门及企业界人士进行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最终评价结果。
  与以往民间机构发布的大学排名相比,本轮学科评估革新了排名性评估的一般做法,克服了单纯追求规模的倾向,在“比总量”和“比人均”之间找到“比质量”这个平衡点。在学术论文评价指标上,首次采用“定量与定性、质量与数量、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多维度学术论文评价”方法,一改以往“SCI论文数”独霸鳌头的局面。“这样做,旨在向各高校传递一个讯息———强调质量,淡化规模。”李军说。
  北京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仰麟教授分析说,此次学科评估的特色之一,就是特别强调学科质量。最近这些年来,北京大学和全国兄弟院校一样,特别关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质量问题。通过稳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全面改革以及大力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等战略性举措,鼓励师生从事具有原始创新价值的研究,积极承担国家重点重大科技任务。
  规范的评估过程和标准设计,为公众了解高校特色和水平提供了一个相对权威、客观的渠道。“这也是本次学科评估的重要目的———服务社会,为广大学生选报学校、学科和社会人才流动提供参考。”李军说。有学者分析认为,学科评估工作清晰透视出的“质量意识”,势必会深刻影响高校学科建设的理念和思路,引导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步入质量优先、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校报记者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