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郑州航院报》

博士群辉璀璨科研

2013-10-01     (0)

  后才建立起来的。
  由于人文社科系开设的三个专业涉及面广,侧重点不同,关联的博士群专业较为杂乱,本不利于形成一个拳头共同向前发展。
  “为了解决内部矛盾,提高博士群体凝聚力,我们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术交流,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博士论坛、学术沙龙和大师面对面。”姜运仓说道。
  博士论坛、教授讲坛就是每2至3周开大会时每位博士轮流进行学术报告,概括近期研究成果。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个人能力,也会对其他感兴趣的博士产生启迪,鼓励他们加入团体一起研究,这样就能使科研队伍逐渐壮大。
  举办学术沙龙,即以较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博士们的思想在自由的空间内尽情翱翔,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引出新理念以推动人文社科系科研的发展。目前,人文社科系已成立了“市场经济与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两大科研机构。每次讨论都会限定大主题,让参与人员围绕大主题展开讨论。
  大师面对面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方针。近年来,人文社科系先后延请到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央党校、天津师大、湖南大学等校的名师名家来讲学。另一方面是“走出去”,派出团队的优秀科研人士参加国内或国际的高级别学术交流,让我们的思想也为大众所知。
  “我们同时还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以老带新制,共同研究开发课题。共享博士群体成果。”姜运仓说道。
  新增专业,人文社科再添亮点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人文社科系新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是对外从事汉语教育。该专业的准备工作和规划安排都几近尾声。
  众所周知,我校在坦桑尼亚多多马大学成功开设孔子学院,这已成为我校的一张国际名片,目前为止我校已有3名老师、4位学生志愿者赴坦桑尼亚开展教学。“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对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要求很高。除此之外,我校还积极筹备在美国开设孔子学院。届时,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需求量会大大增加,培养下一代人才的重担就落在了人文社科系的肩上。
  随着现在“孔子学院”的日渐升温,姜运仓坦言:“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的专业学生从我们系走出去,传播我国的语言和文化。”
  五年沧桑,成绩斐然历经五年的磨合、历练、摸索,博士群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科研方面,人文社科系一方面实现了省部级和国家级项目的突破,另一方面大致形成了以“现代文学”、“音韵文学”、“公共经济学”、“政治学”为代表的学术团队,使大家从“畏难”开始过渡到“积极进取”,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热情。
  在学科建设方面,“现当代文学”及“政治学理论”已经开始进入校级学科团队。“学科建设”一直是人文社科系主打的王牌。
  在专业建设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成为校级的特色专业,每年的就业率和考研情况都很乐观。人文社科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16项、厅级课题32项、省级教研课题1项、厅级教研课题4项、校级教研课题5项。同时所参与的科研项目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二等奖1项、公开发表论文179篇,其中35篇B类核心,38篇C类核心、出版学术专著13部(独著)、主编和参编专业教材8部。
  人文社科系不仅拥有“博士群体”这个强大的优势,同时他们的“二课活动”也很丰富,为同学们接触科研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人文社科系组建了文学研究会、红楼梦研究会、文化研究会等团体,还参与负责世纪风文学社等社团的组织管理工作。同时还组织开展教学相长的各类学术活动,如指导学生申报“挑战杯”项目2项,2011、2012年获得“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9项,组织学生开展语言、文化调研活动,广泛吸收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教研项目等。同学们的作品也斩获佳绩。
  无论是上学期红遍全校的《郑航style》,还是每年的“传统文化月”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中“传统文化月”里的“模拟科举”活动得到了《中国科学报》、凤凰网、大河报、省教育厅等一系列优秀媒体的关注,进一步推广了人文社科系优秀的学科理念。
  “这些丰富多彩的二课活动是同学们成长的一片沃土,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文学修养、科研素养,还让他们在文学的天地里找到精神的寄托。近日文学会成员撰写的《扬州画舫录》、《食品安全指南》、《世界酒文化》、《世界简史》等书也即将出版。”人文社科系负责学生科研工作的王颖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说到对于“博士群体”的期望,姜运仓说:“我们将总结近五年的经验,取其精华,使博士群体制度化,薪火相传。也希望可以进一步扩大我们的‘博士群体’,同时我们也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我们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寻找更多的方式让博士们进行交流和融合,实现‘团队定期交流’。我们也希望将我们这种理念发扬出去,和我校其他专业的教师或者外校的优秀教师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后记人文社科系虽然还是一个年轻的院系,但是它也是一个发展潜力很大的院系。较强的师资已使人文社科系具备了腾飞的潜质。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对这支年轻富有活力的队伍充满了信心和期许。优秀的“博士群体”已经形成,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支优秀的队伍会有很好的发展,这个年轻的院系会对学校乃至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