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 - 《上海师大报》

倾注爱心 融入专业

心理学专业志愿者团队走进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送上“临终关怀”

2014-01-10     浏览(53)     (0)

我校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志愿者团队再次走进徐汇区临终关怀医院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们通过专业培训,运用心理学知识为病患家属和医护工作者提供关怀,提升临终癌症病患的生活质量。志愿者们也从服务中收获成长和感动。 摘要应客观简洁地概括全文主旨,可以提炼出时间、地点、服务对象、活动内容、志愿者收获等关键信息,并进行精简表述。











  1月4日,我校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临终关怀”研究生志愿者团队再次走进徐汇区计生局指定的临终关怀医院———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2013年4月,这批志愿者在该院心理学专业教师沈勇强的指导下组建研究生“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目前已有10位研究生参加志愿者团队。每逢周五或周六分组进入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浓浓的爱心、所学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为癌症晚期患者送上贴心的关怀,为病患家属送上温馨的抚慰,还为医护工作者纾解工作压力,志愿者的风采和专业精神广受称赞。
  专业教师指导“临终关怀”充满温情
沈勇强老师早年留学日本,在心理和医学方面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进入卫生服务中心之前,沈勇强对研究生志愿者进行了专业培训,指导研究生志愿者查阅国内外有关“临终关怀”文献资料,组织观看国内外“临终关怀”视频。与志愿者一起制定了“临终关怀”志愿者团队整体活动的计划和个性化的“临终关怀”方案,使整个团队志愿者服务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研究生以专业精神致力于舒缓、减轻临终癌症病患的死亡焦虑,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安抚病人家属的哀痛情绪,之后拓展到为医护工作者缓解心理压力。
  做好“临终关怀”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工作是“建立关系”,志愿者首先梳理了病人的基本情况,为建立关系打好基础。针对不知晓自己病情的患者,志愿者通过拉家常、聊开心的事提升他们的积极情绪;针对知晓病情的病患,根据其不同的心理阶段,以“共情、倾听、肢体抚慰”等专业方法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适时进行心理干预。志愿者根据病患的心理活动表现时刻调整个性化“临终关怀”方案,即时调整自己的访谈、交流内容。同时,对病患家属给予积极有效的指导,使其理解病患的心理行为反应,指导他们帮助病患尽可能平静安然地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临终关怀”志愿者陈韧华告诉记者,她的团队中有一名服务病患主诉时常被形形色色的噩梦困扰。志愿者小组在排除吗啡类兴奋剂致幻的可能性后,作了“梦的解析”———这些梦都是死亡恐惧的象征。志愿者引导病人及其家属应用森田疗法中的“顺应自然,为所当为”的技术,通过回忆往昔的美好、安排身后事等转移对死亡的恐惧。
  逢有患者病逝,志愿者积极安抚家属的哀痛情绪,引导他们调适心理,渐渐适应、走进新生活。一位逝者家属恍惚中看到自己已故的亲人回来,志愿者小组利用“空椅子疗法”进行“善别辅导”,引导该家属对逝者说出自己对未来新生活的规划。一系列心理学专业手段的组合应用,终于使该家属认识到要振作精神快乐地生活下去既让逝者安息,也使自己开始新的生活。一些逝者家属在志愿者的关怀下,渐渐感到亲人的离世也是警示活着的人要珍爱生命,珍惜生活。
  至今,参加“临终关怀”志愿活动研究生200余人次,关怀临终病患60余人次,服务时间近500小时。
团队倾情付出 收获成长和感动
志愿者团队负责人陈韧华说,参加“临终关怀”志愿者活动令志愿者们收获巨大:首先提升了专业思想和技能。通过与病患及其家属的接触、访谈,进一步了解了他们的需求,能将研究生在读所学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既检验所学,又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其次,感受到生命的不易和人性的美好。在与病患的深入接触中,了解感受到很多患者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与病魔抗争,特别是一些中年病患,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们“始终为他人着想”,尽量不给亲友添麻烦,妥善安排好家中年迈的长者和幼小的孩子,他们的嘉言懿行和善良美德令人肃然起敬。在这特别的志愿服务中,大家也深深感受到要珍爱生命,注重保健。再则,作为一名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工作中,要与病患及其家属、医护工作者等多方联系沟通,遇到突发情况要及时处理,随机应变。在实践锻炼中志愿者的沟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人文关怀精神、专业服务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
  “临终关怀”志愿者团队中最年轻的“90后”研究生刘欣欣说,参加临终关怀活动她的初衷是希望以己所学、尽己所能帮助病患减轻一些痛苦,同时也期待自己学到更多“临终关怀”的知识,从而帮助更多的人。在与病患真正的接触过程中,“我感到我们所遇到的每个人,每个人背后的家庭都有故事。这一切都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启迪我们深刻地思考人生,坚强地面对人生的风雨”。
  在志愿活动中,刘欣欣感受最深的就是“温暖和凄凉并行”。那些病患只能终日卧床,他们的家属因工作等原因无法时刻陪伴在他们身边,而当志愿者静心倾听他们诉说时,能从他们的话语中感受到他们的坚强淡定,以及他们对亲人的理解、关爱和温情,这一切令人感慨良多。
  刘欣欣坦言,我们志愿者能做的只是真诚地倾听,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给予病患有限的心理支持和力量,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经历中感受到、寻找到生命的力量和光辉,并努力将这些力量和光辉传播开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珍惜生命,创造人生美好的价值。
  作为“临终关怀”志愿者团队活动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刘欣欣他们在付出爱心中体验真善美,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和感动。“今后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与大家共同携手温暖前行”。在“临终关怀”志愿者团队活动中,刘欣欣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生命充满了奇迹,而要想创造生命的奇迹,唯有保持乐观的心态,愉快的心情。”志愿者们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天,珍惜身边的每个人。
  据悉,“临终关怀”这项具有“专业性”的高端志愿服务活动,也弥补了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生物医学知识方面的不足。学院心理学专业将不断总结经验,继续拓展志愿服务内容,努力提升服务品质,使这项活动惠及更多的人,同时更好地推进有关专业研究工作。
(记者 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