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 - 《上海师大报》

“幕后英雄”用爱托起“创新之星”

对话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我校参赛队指导教师余锡宾教授

2014-01-10     浏览(61)     (0)

本文介绍了余锡宾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多次参加“挑战杯”的经历和成绩,以及他对“挑战杯”的看法和感悟。他认为“挑战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平台,也是教师和学校提升自身实力和影响力的机会。他建议学校要重视激励教师参与,以取得更大的收获。





  余锡宾简介
余锡宾,教授,现任我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化学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主持上海市重点领域创新专项及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12项,在J.Mater.Chem.,CrystEngComm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项。曾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三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大学生“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奖等。指导的研究生曾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上海市“科创杯”一等奖等。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作为检验和衡量各高校学生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赛事,如今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我校也不例外,多次组队参赛,并取得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喜人成绩。在日前鸣金收兵的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上,我校代表队团结协作,不畏强手,敢打敢拼,过关斩将,以令人惊艳的出色表现勇夺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累进创新奖金奖1项、交叉创新二等奖1项,获奖总分跻身全国70强,成为首次入围“挑战杯”发起高校的市属高校,获得了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史上最佳战绩。此外,我校还荣获了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
  捷报传来,全校师生欢欣鼓舞。佳绩的取得不仅是参赛学子勤奋钻研和努力拼搏的结果,同时也是指导教师细心指点和无私奉献的结晶。余锡宾———我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作为指导教师的他,曾数次率学生参加“挑战杯”,且屡立战功,被誉为获奖者背后的“幕后英雄”。面对这一史上最佳成绩单,他作何评价?有何感悟和思考?记者日前邀约余锡宾教授,作了一番面对面的对话。
  记者:作为指导教师,您共参与了几届“挑战杯”?对学生的表现和战绩有何总体评价?
  余锡宾:从2007年开始,我带领学生共参与了四届“挑战杯”及2012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参赛学生曾先后获得2007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2009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宝钢优秀学生奖”,2011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2012年全国及上海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2013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累进创新金奖。作为地方师范类高校,学生取得这些成绩不容易。尤其是我们的硕士研究生与全国硕士博士研究生同台竞争,这样的表现和成绩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记者:参加“挑战杯”,您最大的收获和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余锡宾:“挑战杯”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我指导的这些参赛获奖学生,目前有的已出国进入名校深造,有的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都有值得骄傲的表现和成果。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能够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既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兴趣和收获。
  记者:“挑战杯”上,学生固然扮演着主角,但众所周知,其实作为幕后英雄的指导教师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此,您认为一个好的指导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
  余锡宾:“挑战杯”竞赛学生固然扮演着主角,但更多的是考验指导教师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和责任心。从选题、研究指导、培育成果到参加竞赛,都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及“挑战杯”竞赛,导师起着关键作用。一个好的指导教师应该了解“挑战杯”竞赛的基本目的和要求,加上自己的兴趣和责任心,就可能率领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
  记者:都说千里马需要伯乐慧眼相识,您作为屡建功勋的“挑战杯”指导教师,在选材育才方面有何独到秘籍,能否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余锡宾:“挑战杯”竞赛关键是选题和成果培育,至于选人,需要有一个了解和培养的过程。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完人。有句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任何事要想做好,首先看其态度。
  记者:从事“挑战杯”指导工作多年,您觉得它给您的日常教学科研带来了怎样的帮助和促进?
  余锡宾:我从事“挑战杯”指导工作7、8年了,我觉得“挑战杯”指导工作对我的日常教学科研有很好的帮助和促进。首先,我的科研课题都是学生动手帮助完成的,我主要是策划、分析指导和总结。其次,通过“挑战杯”竞赛的激励,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积极性。因为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通过“挑战杯”竞赛,不仅能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而且能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因而付出再多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记者:本届“挑战杯”我校创史上最佳战绩,成为首次入围杯赛发起高校的市属高校,这一点对学校意味着什么?
  余锡宾:本届“挑战杯”我校创史上最佳战绩,成为首次入围杯赛发起高校的市属高校,这一点对学校而言意义重大:一、“挑战杯”竞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之一,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的奥林匹克盛会,所以,各高校极其重视,并力争借此全面展现自己的实力和风采,扩大影响力。二、杯赛发起高校一般都是985高校或国家重点大学,市属师范院校要想入围很不容易。而总分跻身前70强的高校不仅可以入围杯赛发起高校,而且可以享有三件作品免选拔直接进入下届全国决赛的优惠条件。也就是说,2015年我校可以有三件作品直接进入全国“挑战杯”决赛。如此,我校就可能再度超越自我,取得比本届更好的成绩。
  记者:在今后的“挑战杯”赛上,我校若想再获突破、更上层楼,您认为还需在哪些方面下大力气做好“功课”?
  余锡宾:在今后的“挑战杯”赛上,我校若想再获突破、更上层楼,我认为还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要拿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这几年虽说校领导重视了,学生积极性起来了,成绩上去了,但教师的积极性调动不够,主动参与的热情不高,如果这方面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升,相信学校一定能有更大的收获。
本报记者 姚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