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怀念我的导师张玉玲教授

·朱国富

2013-10-15     浏览(136)     (0)

作者回忆了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系老教授张玉玲在数值预报领域的工作成就和对他的影响,赞扬了她朴实无华的美好品质。张老师在教育上结合实际鼓励,启发他去体味治学和科研的真谛。作者深深感到,朴实无华的美好品质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


  张玉玲教授是我国第一代有限区 域降水预报模式的设计者。她为我国 数值预报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为此 于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 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上世纪 90年代初,张玉玲教授已是北京大学 地球物理学系的老教授之一。
  “张玉玲教授在2013年8月21日早 晨2时57分离开我们了。”看见这样内 容的短信,眼泪禁不住湿润了眼眶。泪 水止了,内心依然久久不能平静。一件 件往事,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张老师的学识和工作成就是同行 广为认可的。认识张老师的人都知道, 她是一个朴实、不张扬的人,会记得她 做的事和这些事的分量价值意义。一 种朴实无华的美好品质,值得被记忆。
  1992年9月,我考入北大,很幸运 地成为张老师的硕士研究生。一个学 期下来我感到了自己的差距。那个寒 假我从老家返校回来,去张老师家看 望她时,怀着紧张和压力,跟她说我的 情况,担心自己不配做她的学生。不 想,她反倒是平和而肯定地对我说: “你会发现,你做过天气预报员的经历 会是很大的优势。”若干年后,我进入 中国气象局从事数值预报大气资料同 化系统的研发工作,在结合天气过程 对同化结果的分析和理解时,感到了 自己的优势。于是不禁想起她曾说的 话,有种被验证的感觉,增加了一份自 信。
  在适应和基本完成硕士研究生课 程学习后,我有了懈怠。硕士论文工作 的数据采集和读取完成后,我又在相 当一段时间没什么进展。一次张老师 找到我,平和而着重地说:再不抓紧, 你完成论文会成问题。我才有了被叫 醒的触动,集中精神,投入到论文的科 研工作当中。
  我进入中国气象局工作不久,有 幸参加我国新一代数据预报变分资料 同化系统的自主研发。因为是36岁才 开始接触变分同化方法,心里很犯怵, 感到很大压力。一次周末去张老师家 看望她,和她聊起工作情况,她告诉 我,这样的情况很正常,人的一生中在 学校学的东西其实很少,大多数知识 是在工作中学习的。当时我就得到宽 慰和放松,也记住了这句话。若干年过 去了,自己渐渐体会到,这鼓励不只是 宽慰的话,更是她的真知灼见。
  张老师是鼓励后学的良师。她的 鼓励不是空泛地开导、鼓劲,而是结合 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工作的实际情形来 鼓励,用人生经历来鼓励。她的指导是 潜移默化、身体力行的,重在引导,让 人能去体味治学和科研的真谛。
  张老师走了,认识她的人,会有着 深深的悲痛。当我们在乎外在成功的 时候,同样渴望美好的品质。在人心浮 躁的社会中,总是让人感到,我们的人 性需要朴实无华的美好品质。
  张老师走了,她能久久地活在我 们的记忆里。 (作者为北京大学校友,1992级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