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江大学 - 《长江大学报》

“Y”字军培训路在何方?-———来自湖北省荆州军分区与长江大学联合培训全军预备役军官的调查报告□ 黎 磊 梁绍斌 朱继红 本报记者 严德勇

2013-11-20     浏览(73)     (0)

  (上接第1版)培训内容与课题创新需求不相适应。受预备役部队政治工作培训实验室硬件水平限制和师资队伍军事学知识相对不足影响,目前培训班课题设置比较单一,培训使用教材难以及时吸纳部队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实战案例,致使教学科研的创新能力有限,与部队实际需求对接不够,从而一定程度影响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培训规模与部队人才需求不相适应。2006年创办首期预备役政治指挥军官培训班,当时定的规模是一年一期,每期50人。但随着军队信息化程度的快速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深入推进,当初的培训规模已远远不能满足部队实际需求。培训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部队要求额外增加培训名额、增加随训人员人数的呼声越来越高。例如,2012年,随训人员便高达50多人,与正式培训学员人数持平。培养模式怎么改?创新机制是关键解决全军预备役政治指挥军官培训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军地多方齐心协力,共同破解。
  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培训机制。军地协同创新、联合育人需要制度机制提供坚强支撑。长江大学是最早开办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的省属高校,且有着7年预备役部队政治工作教学培训实践的丰富经验,建议在该校建立一个预备役部队政治工作研究实验中心,作为“全国预备役军官教育培训”基地,在推动大学学科建设的同时,提升预备役军官质量,从组织机制上牢固确立军地协同培训的模式。
  加大经费投入提高软硬件建设水平。预备役部队政治工作教学与训练专业性强、实践性强,既需要加大场地和设施的保障力度,也需要增强软件和技术方面的支撑力度。建议加大经费投入,以长江大学户外拓展训练场为基础,创建设施配套、标准一流的“全国预备役部队政治工作模拟训练场”,并整合军地技术人员,联手研发“信息化条件下预备役部队政治工作模拟训练系统”,提升预备役部队政治工作教学培训的信息化程度。
  扩大培训规模加大教研创新力度。建议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对现行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进行更加科学合理、贴近实战的改革调整。教学规模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增加培训名额;以先进的实验室为依托,组织军地预备役部队政治工作相关专家,瞄准世界前沿进行科研创新,用最新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培训。
  加大长江大学教学人员的军事学培训力度。提升预备役部队政治工作培训教学质量,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提升师资队伍的军事学素养。建议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预备役部队政治工作一线教学骨干深入部队和军事院校当兵锻炼,开展学术交流,增强军事素养。同时,在长江大学创建军队政治工作学硕士培养基地,建立“军地双导师”制度,既能提升长江大学预备役部队政治工作培训师资水平,又能为部队培养输送政治工作专业人才。(转载自《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