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先立良品,不教济世成空话;问诊何惧年高,但使苍生不畏疾。这就是我校1944届老校友,被世人广泛赞誉的“中国最年长的出诊医生”胡佩兰的真实写照。近日,记者来到胡佩兰义务坐诊的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听这位97岁的老医生讲述她的求学之路和行医之旅。于烽火间习医术1937年12月,日寇铁蹄践踏黄河流域,豫东、豫北沦陷,省城开封危在旦夕。在此危急时刻,河南大学开始南迁。“我在学校的开封本部只上了一个学期,就开始随学校四处辗转迁移。”胡佩兰回忆道。镇平、嵩县、荆紫关,这些地方都留下了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坚持敌前办学的朗朗书声,也留下了胡佩兰求学生涯的悲与欢、苦与乐。
在逃难中,胡佩兰的老师、时任医学院院长张静吾的妻子被日本兵杀害,他本人也被抓去做苦力。张先生一介文弱书生,难以经受这种重体力活而晕倒在地。他的侄子、胡佩兰的同学气愤不过,冲上去与日本兵理论,反被日本兵用刺刀搠倒在地,扎穿了喉咙。所幸后来叔侄俩都被当地百姓所救,才保住了性命。师友所受的苦难,胡佩兰一一看在眼中,她对日寇侵略的愤恨之情更加炽烈,也对学好医术、大济天下苍生的抱负更为坚定。
在战争岁月中不只有灰暗的悲剧,仍有一些暖意浸润人心。“在荆紫关,当地武装力量不许外地逃难的人进入,但一听说我们是河南大学的师生,马上就放行了,同时还给我们提供每日的粮食。”在战火纷飞,求一隅自保已经不易的年代,荆紫关当地人民不仅为河南大学师生提供了容身之所,更是发粮食供应这些素不相识的逃难者。每人一天一斤大米,就足以延续中原文脉的希望。这种对教育的珍视让胡佩兰在数十年后回想起来仍心存感激,“老百姓真好啊!”胡佩兰在讲述中多次感慨道。学得悬壶术,报与父老家,这种信念在胡佩兰心中从此愈发笃定。
几十年后,老人回想起在母校的岁月仍是满脸温情,回头对着她的学生说:“等明年开春了,咱们回开封看看吧,有铁塔,有龙亭。”妙手仁心济世疾毕业后,胡佩兰从开封去往武汉行医问诊,后被调往郑州铁路局所辖的郑州铁路中心医院妇产科,从此摆脱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过上了她梦寐以求的能够每天为病人排忧解难、战胜病魔的日子。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70岁的胡佩兰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退下来后,家人都劝她歇歇,但她就是闲不下来,仍坚持出诊,到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坐诊,并于2010年受聘到她现在工作的地方———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她说:“我不会打牌,不会吸烟,不爱旅游,不爱和人聊天,就喜欢工作。我不愿意住老年公寓,觉得天天在公寓里除了吃饭就是等死,你说天天拿着养老金在家坐着有啥意思?人活着要有用。我现在上午上班,下午在家看报纸、看电视,就是想着身体健康,多活一天,多工作一天,多看几个病人。”她的大儿子,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曾多次提出接她到北京养老,被老人断然拒绝,“我脑子还很清楚,只要还能看病,我就要上班。”工作已经成为胡佩兰的乐趣,“只要一看见我的病人我就精神百倍,从来感觉不到累,但一回到家就不行喽,只想躺在床上睡觉。”已近一点钟,胡佩兰送走了上午最后一个病人后,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胡佩兰97岁高龄仍然坚持坐诊并被大家认可,靠的不仅是她辛勤工作的精神,更是青年时代培育的扎实的专业素养,还有几十年紧跟学术前沿不掉队的刻苦努力以及时时刻刻把病人当做亲人的工作作风。胡佩兰周一到周六上午都要到诊所坐诊,据工作人员统计,每天上午找胡大夫挂号看病的人至少要有20个。她给病人看病,都是亲自问诊,亲自写病历,有听不清病人说什么的时候,旁边的学生帮忙在她耳边重复。“病人跑多远来了,找不见人,心里肯定不舒服,这儿收钱不多,来看病的都是一般的老百姓,我只是给病人解决点小问题。”胡佩兰谦虚地说。虽然年近百岁,胡佩兰的思维却依然清晰敏捷,不但对半个多世纪前的人名地名如数家珍,对于病人的情况更是清楚不过,“奶奶,您还记得我吗?”一名患者刚一落座,便问道。“你那时生完孩子胎膜没有清理干净。”老人毫不犹豫地回答。“最近一次来都半年前了,老人家还记得这么清楚!”患者由衷地赞叹道。
很多病人都是经熟人介绍,慕名而来的,大家不远千里来到这个不起眼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这位年近百岁的妇科专家看病。“经常有病人大老远跑来看病,最后医药费才几十元。患者开玩笑说,来这儿看病,路费比药费贵多了。”胡佩兰的学生、也是她工作中的同事唐利平说道。
患者对医者信任尊敬,医者对患者体贴负责,在医患矛盾冲突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胡佩兰和她的病人们为“白大褂”增添了神圣的光辉。我以我身献社会胡佩兰年轻时曾许下一个心愿:“不为良将,便为良医。”在她看来,“钱是人民给的,我是在旧社会毕业,在新社会学的技术,能为新社会的人们做点儿事情,我很开心。”
但胡佩兰为社会奉献的不仅仅是她的医术。2001年春,听说共青团郑州市委征集青年志愿者,她脑子一热报了名,“报个名试试,做好事又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胡佩兰乐呵呵地说道。得知她是个八旬老太太,工作人员婉言谢绝了申请。但老人据理力争,并于当年4月,如愿成为郑州市第一批注册青年志愿者,也是河南省年龄最大的志愿者。如今,她已成为了全国最高寿的志愿者。由于上了年纪,又有病在身,参加共青团组织的大型活动不太现实,胡佩兰就设法发挥医术专长。2001年,她在离家很近的郑州大学医学院小区内办起了“爱心门诊”,开始为居民义诊。干了一年,胡佩兰搬了家,把“爱心门诊”安在建华小区,一干又是一年。
2003年,胡佩兰偶然读到一篇有关希望工程的稿子,这勾起了她的回忆。小时候,县里一位绅士办了所平民学校,免费接收穷人家的孩子读书,于是她被母亲送进了这所学校,“我特别能体会穷孩子读书的难处和那种想读书的强烈愿望”。2004年,她找到当时工作的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院长陈启明,希望医院帮她开设“爱心门诊”,把收入的40%捐赠给希望工程,陈院长答应了。只要身体允许,胡佩兰坚持坐诊三四个小时,直到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当年,老人坐诊收入4800多元,再加上部分养老金,她凑够1万元后,捐给郑州市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要为5所希望小学各配备一个“希望书屋”。胡佩兰定了个目标:每年年底我都要捐1万元,建5个“希望书屋”。
从此,老人开始把自己看病所得都投入到“希望书屋”的建设中去。到目前为止,老人捐助建立的“希望书屋”已超过50个。“我当年还考虑过捐资养老事业,但我的钱不多,对养老事业来说杯水车薪,起到的作用有限。给贫困学生捐助就不论多少了,每建一个书屋都能对学生有所帮助,兴教强国啊!”胡佩兰说。老人还有一个计划:等两年,自己百岁的时候,把一生的积蓄都捐给希望工程。而胡佩兰的儿子在老人的影响下也表示,要和母亲一起开“爱心门诊”、捐建“希望书屋”。老人笑呵呵地说:“看,我的事业后继有人吧。”
“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柬一切堕落和害人行为。我在行医中一定要保持端庄和良心。我一定把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放在一切的首位。”胡佩兰老人无愧于庄严神圣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更无愧于“止于至善”的校训教导,她的行为是天下医者的榜样,是全体河大人之楷模!“活到老,学到老,为人民服务到老。”胡佩兰老人的话朴实、至诚,也正像河南大学的精神一样,厚重博大,熠熠生辉。
百年沧桑育良医
我是在一个周六的早上来到胡佩兰坐诊的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才早上九点,胡大夫的诊室就已经被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围得水泄不通。趁胡佩兰问诊的间隙我才得以和她交流。她开始并不愿意接受采访,她认为自己的事情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太太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别人问诊。但当得知我们是她的母校———河南大学的校报记者时,胡佩兰显得非常激动,终于破例答应接受采访,但她还是要求:“等我看完这些病人好不好?”说罢又把头埋在了厚厚的病历本里。
社区医院担心胡老师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就让她早上九点上班,中午十一点下班,但她却总是每天一大早来到诊室,直到接诊完所有的患者后再离开医院。采访的当天也是如此,当最后一名患者向胡大夫道谢离去后,时间已近中午一点。但在随后的采访中,她依然精神矍铄,谈起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还能清楚说出当时走过的地方,一起生活的老师同学,以及经历过的风风雨雨。
胡佩兰在采访中提起许多当年同甘共苦的老师与同学,有张静吾、魏太星、张效房、周文炳……起初,我担心老人因年纪太大、时间久远而把人名记错,但翻阅史料查证后发现,这些姓名在校史上一一在录,我们感叹老人记忆准确的同时又不禁想到,为什么河南大学在最艰难困苦,在敌前辗转办学的战争时期,没有西南联大那样稳定的环境,却能延揽天下名师、培养出一批批杰出的学子呢?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我认为,最重要是因为他们浸润于河南大学这方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沃土,成长于具有牺牲和奉献精神的人民群众之中。历经百年风雨的洗礼,百年岁月的磨砺,河南大学锻造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格,铸就了宠辱不惊、沉着稳重的办学风格。从20世纪初迄今,河南大学历尽磨难、饱经沧桑,从这里走出的数十万名学子,以各自的努力和奋斗,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有了灵魂的大学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培养、教化、塑造合格公民的场所。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潜移默化之下,即便环境动荡,没有校所,缺乏书籍仪器,但只要大学精神不倒,就仍然能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如胡佩兰这样既掌握过硬科学知识,又具备崇高理想人格的杰出铁塔牌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