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黄河科技学院 - 《黄河科技学院报》

副校长陈勇民深情谈发展

从二十亩荒地到两大校区

2013-09-15     浏览(125)     (0)

  黄河科技学院的成功经验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滚动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教学点从一个发展到遍及郑州市区的几十个,学生从143人扩大到上万人,“土地一块一块征,房子一幢一幢建,一年一个样,年年在变化。”副校长陈勇民说起黄科大成长史,十分自豪。

航海中路94号
  现在的北校区,1990年第一次征地时只是20.775荒亩。
  1992年11月,黄科大举行8周年庆典暨教学楼奠基典礼。“学校在嵩山饭店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告结束‘没有围墙的大学’的时代。当时全国人大常委、《求是》杂志原主编、黄河科技大学顾问熊复,河南省原副省长邵文杰都来了。更让人惊奇的是时任河南省委常委、中共郑州市委书记的张德广也‘不请自来’了,咱们一个小小的民办机构,市委书记都不请自到,着实把我们激动坏了。”陈勇民回忆说。之后学校启动申办专科学历工作。1994年春节刚过,“记得那天是大年初四,天很冷还下着小雪,胡大白校长打电话召集大家到她家里开会。之后她拿出一份《国家教委关于批准设立民办黄河科技学院的通知》复印件,大家都高兴坏了,当时感觉比过年还高兴。”回忆起学校这关键性的一步,陈勇民至今还是激动不已。
紫荆山南路666号
  1995年,学校在佛岗村举行新校区奠基仪式,黄科大新一轮扩大发展拉开序幕。开建当年,就迎来了第一个院专——商贸学院进驻。
  1995年到1998年可以说是南校区最艰难的几年,条件有多艰苦,陈校长向我们描述道:“一是交通不便,学生要进学校必须先穿过两个村子。二是周边环境复杂,因为当时围墙还没有完全建好,附近村民闹事堵门时有发生。三是生活条件艰苦,就在现在8号宿舍楼的位置,学校临时用石棉瓦搭了个食堂。没有餐桌,就用那种窄窄的长条凳当桌子,老师学生或蹲在地上或坐在小圆墩儿上吃饭。其实当时最苦的是教职工了。没有住房,教职工就临时住在现在的西二层那儿,那时的西二层还只是房顶用石棉瓦搭的平房,印象特别深的是1996年那年冬天,早晨6点多天还没亮,我们得知消息一场大雪把房子压塌了,我和杨钟瑶校长赶到一看,有的老师房间里,床上、被子上全是厚厚的雪”。
  如今,占地2138亩的南北校区,已拥有工学院、医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13个二级学院,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选址在这里,可容纳5000人的综合性体育馆以及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米的学术报告厅也即将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