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报》

一名出色的临床研究者

———记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马雄

2013-12-02     浏览(335)     (0)

本文介绍了中国学者马雄在美国波士顿的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会议上的首次发言,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他从肝纤维化的诊治研究,转移到自身免疫性肝病领域,通过基础研究,探索和解答临床中的疑惑。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诊疗体系提供了支持。





  在美国的波士顿,来自中国的一位学者,作为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IAIHG)的成员,首次在小组会议中作了15分钟的题为《中国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研究》的主题发言,引起了诸多国外学者的关注。中国人的身影,终于在这一自身免疫性肝病权威机构中出现了。他就是不久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的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马雄。
  揭开隐源性肝硬化的面纱
  1998年,马雄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师从仁济医院肝病专家邱德凯教授。当时该院消化科已拥有众多享誉全国的专家。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6年间,马雄的研究方向,渐渐从肝纤维化的诊治研究,转移到自身免疫性肝病领域。每每想到自己的工作或许就能找到隐源性肝功能异常的真正原因,他总是激动不已。
  2005年2月,马雄进入美国最佳医院Johns Hopkins大学医院胃肠和肝病科,在Zhiping Li教授指导下进行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天然免疫。近两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课题“天然免疫反应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相关研究,那段经历,进一步开拓了马雄的视野和研究思路,也奠定了他坚实的临床和科学研究基础。
  从2000年起,在邱德凯教授的带领下,马雄和同事们尝试开展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的检测和病理学检查,起初他们只能向教科书学习,向病理学专家请教,和国际同行交流,终于一点一滴建立起可靠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体系。
  2008年起,马雄以多中心合作的形式,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传统和简化诊断积分系统进行大样本临床验证,并调整了诊断标准中自身抗体的最低评分滴度,使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有了提高,更适合中国的自免肝人群。同时,他继续着自己在疾病病理机制领域的研究。他一直坚持的,是通过基础研究,探索和解答临床中的疑惑。
  免疫系统和人的一生紧紧相连,那些形形色色的免疫细胞,在隐源性肝硬化的病因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这深深吸引了马雄。在而后的一系列研究中,他率先提出肝内免疫微环境紊乱可能是单纯性脂肪肝向脂肪性肝炎转化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免疫调节细胞和效应细胞之间的失衡将导致脂肪性肝炎的发生和发展;他还率先报道树突状细胞参与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肝内肉芽肿的形成过程,并指出肉芽肿内树突状细胞呈现未成熟状态。“对隐源性肝硬化的认识,从一无所知,到现在清楚了大部分原因,我非常高兴亲身参与了这一过程。”马雄说。
  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
  翻看马雄的简历,会让同行感到钦佩:2008年,马雄的一篇关于“益生菌通过调节免疫细胞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和胰岛素抵抗”的论文发表于肝病领域的著名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被引用72次,并被德国Falk Symposium评为论文交流一等奖,成为“肠道-肝脏对话”领域的标志性论文之一。2011年,Journal of Hepatology发表了马雄作为通讯作者的文章《简化标准在中国AIH患者中的诊断评价》。德国著名肝病学家Lohse教授同期撰写了述评,指出:“这是来自中国的第一篇文章,强调了该系统的诊断价值,在中国这样一个病毒性肝病高发区域应受到特别关注。”论文一经发表即被Journal of Hepatology等SCI他引15次,并于2011年被《英国胃肠病学会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治指南》引用。
  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治体系。“我们见证了自免肝研究从无到有的过程,并逐渐成为这一疾病的诊疗中心。”马雄说。
  短短几年,马雄在肝病和免疫学杂志发表的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80余分,被SCI论文引用达近200次之多。通过公开竞选,马雄成为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兼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样“双料”青委副主委的情况在国内并不多见。
  2012年11月,马雄作为中国地区的唯一代表,正式加入只有50余名成员的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IAIHG,并应邀在小组会议上进行专题报告。他还参与编写了著名学者Eric Gershwin教授主编的《肝脏免疫学》中有关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章节,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参编这本肝脏免疫领域最著名的书籍。
  我是一名临床研究者
  在马雄一周的工作中,除了看门诊,2-3次查房,1个半天去消化所和病理医生一起读片。其余时间,只要没有特别安排,他都会出现在病房或实验室里。“我觉得临床和科研并不矛盾,科研是为临床服务的。我用了1/3甚至一半的时间做科研,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加深对于疾病的理解,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他还说:“做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看病。”
  近年来,马雄在肝脏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常见病的研究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肝脏病理的常规染色中,原本肉芽肿的诊断率只有15%,马雄在PBC患者肝脏组织中进行免疫组化和激光共聚焦染色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的典型标志物CD11c可清晰显示肝内肉芽肿,通过此种方法,他们把肉芽肿的诊断率提高至60%,从而大大提高了PBC的诊断率。与此同时,他对少见病及罕见病也非常关注。家族性地中海热、高IgE综合征、家族性进展性肝内胆汁淤积、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普通可变性免疫缺陷病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病例在仁济医院甚至全国的首次发现都成为马雄的得意之作。
  2013年,在45岁生日的时候,马雄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这是对他学术研究水平的认可,更是对他一直以来坚守信念的肯定。马雄最大的梦想是做一名出色的Clinical Researcher(临床研究者)。他的这一梦想正给无数家庭带来幸福与希望。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