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给“执行力”把把脉

作者:闻实    
2008-09-25     浏览(398)     (0)

  乍听到“执行力”这个词,感觉蛮新鲜,也蛮深奥。在咱一介百姓的理解中,执行力是对领导者而言,与咱小萝卜头关系不大,可仔细一咂摸,不是那么回事。执行,顾名思义实施、实行也,如大到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小到个体单位的工作计划、领导人讲话精神等等。而执行力,则是实施与实行的力度。所以,领导者执行的有没有力度,力度够不够,便和咱老百姓息息相关了。
  “执行力”一词来自何处?在学校召开的新学期工作会议上,展涛校长做出解答:上个学期末,教育部巡视组在巡视反馈意见中,提出了学校发展存在的不足,对我们触动很大是“学校执行力不够强”这一问题。笔者在此枉自理解,“不够强”可用一种衰减公式表述,即学校由校———处———科———基层四大管理团队组成,在执行中的表现则由强———渐强———渐弱———弱四步演变过程。简单地说,来自学校党政领导的声音是雷声大,可到了基层,却变成了小雨点甚至地面仍是干燥的。或许有人认为笔者武断,甚或有惧怕老虎只打蚊子之嫌疑,但观其身边的现象,再作评议也无妨。
  现象一,在少数干部中,认真的作风有所淡化,而浮躁之风时有所现。如做官样文章,注意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愿沉下身子为师生办实事。
  现象二,抓工作浮光掠影,忙碌于逐级传达和一般号召。有的笃信“少干事少出事,不干事不出事,宁可不干事也别出了事”,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现象三,遇到问题绕着走,碰到困难躲着走,躲不过了就拖着走,拖不下去了就推开走,宁肯违背原则,不愿得罪他人,承担责任。
  现象四,有的干部作风疲沓,纪律松弛,有章不循,有诺不践;工作起来像“算盘珠”,推推动动,不推不动,或者推而不动,只要领导看不见,帽子摘不掉,便万事大吉。
  现象五,对工作缺乏热情,提不起精神;个别人把利益看得太重,在职务荣誉等问题上,一旦不合心意,就工作消极,混天度日。
  现象六,有的干部或多或少染上了市侩习气,一切唯上级喜好为是,精力和心思不用在工作上,而用在揣摩与研究上级心思上,用在跑关系、找门路,甚至拉帮结伙等歪门邪道上。
  中医道:瘀则不通,通则不瘀。以上种种痼疾,如不加大治愈力度,何来执行力所强呢?!
  依笔者之见,做如下建议:
  首先,要明确责任,让责任主体明了。虽然,我们的各种岗位职责已日臻完善、具体明确,但在日常工作部署与安排中,我们常常习惯于提出许多原则和要求,而缺少的是明确要求谁去干,谁是责任人,谁该负责哪个环节的责任。这是导致工作不落实、事情没有做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明确责任的主体,便免不了“撂挑子”或出现“肠梗阻”的现象。事实上,只有当责任的主体明确后,当责任分解到具体的人身上时,责任才会变成一个很清晰的压力与动力,促使个体去自觉履行,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有效地施行。
  其二,赋予广大师生以充分的监督权、选择权和决定权,让领导干部感受到来自于“下”的压力,以改变不问责、不负责、只想着对上级负责之类的惯常做法。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强化民主评议监督作用。
  其三,政绩观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能否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高等教育的责任。只有把师生的疾苦放在心上,把教育的大业做为立身之本,耐得住性子,扑得下身子,有事实求是之念,无哗众取宠之心,体现出应有的责任与境界,才能在广大师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好的形象。
  其四,盯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缘事究人,逐项检查,按制度办事,不讲客气,不留情面。对不作为、不想管或不好好管事的干部,该批评处罚时决不手软;对干事者、落实者则给予奖赏,从而促使各级干部真正树立起责任意识,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事业催人奋进,责任促人自强,制度让人自律。愿我校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干事、做人、创业方面有更大的作为,广大师生热切地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