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为了你……
农学院 邓西民
作者:邓西民 农学院
作者在大学工作多年,教学质量得到学生和学校的高度评价。作者在教学工作中注重激励士气和授人以渔,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作者也注重课外指导,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作者热爱教学工作,认为教学工作已成为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1989年回国开始在学校工作,直到现在。这里的条件相对确实差些,不过,也许就像家母说的“你是亲儿子不嫌娘丑。”我依然非常快乐地工作着。2000年我在《神州学人》发表的散文《美,在心里》表述了个人对教学、科研、人生的愉悦心情。文章把我和读者的心连在一起,现在还能在师生中找到知音。近年来,为了继续这种心的交流,我总是抽时间写点东西,陆续在校内外报刊上发表,间或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帮我同大家建立起更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同学毕业多年后告诉我还记得这些心语,让我感到很欣慰,教书育人的一点努力竟然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学校给同学们讲过多少次课已经记不得了,但对每门课程我都争取做到尽心尽力。“高级果树学”全部用英语讲授,开始有些同学感觉比较吃力,我将教学内容做成ppt文件提前挂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给大家一个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机会。大量生动的图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甚至吸引了其他专业的同学选修或者来旁听这门难度挺大的课。课程结束时,大部分同学希望再增加学时,90%以上的同学能用英语写出精彩的课程论文,取得了优秀成绩。
从1998年起开设 “科学研究方法”课,每年我都花很多时间收集资料学习,给大家讲述当年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工作;讲述200多年前卡文迪什仅用吹灰之力测定地球质量的动人故事;讲述我自己用3000元人民币做实验,在重要学术刊物《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的详细历程;还请校内许多著名学者给同学们讲他们精彩的科研故事,以启迪培养提高大家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学校因为资金短缺,每门课程只拨付100元的运行费,我自掏腰包补充不足部分,10年间付出大约1万元。花这么多钱,我认为值,因为已经有一些修过这门课的同学在工作中取得了相当喜人的成绩。
学校教务处组织同学评议课程,我讲过的课程多年平均95.8。很感谢大家认可我的工作,不过,让人更高兴的是同学们的成长佐证了在这个普通岗位上我没有误人子弟,问心无愧。
近几年在我的实验室做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的本科生,现在有1名去法国读研究生,有5名在国内读研究生,有3名已经在国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还有3名今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2项发明专利申请,更有2名同学的论文已被国际枣属植物研讨会接收,将在会上作英语报告,先后有4篇毕业论文被评为学院优秀,有1篇被评为学校“百篇优秀毕业论文”。
我在教学工作中特别重视两点:一是激励士气,二是授人以渔。我认为绝大多数同学都有上进心,只要愿意学,谁都能够取得好成绩。孙宁静同学现在留学日本攻读博士学位,她告诉我,上选修课期间,每天急不可待的事是打开电子邮箱看老师给她回复的赞语,为了更好地完成下次作业,她经常熬夜过了12点。去年应邀给北京建设大学园林专业开设“植物学”,采用多种激励方法,收效显著,有些同学甚至说他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我讲过的课和给他们讲课的我。
教学“授人以渔”就是要让同学们学习掌握探索求知的方法。我讲“科学研究方法”首先强调质疑和提问,分析我的散文《学习杂谈》提出的问题:什么是学习?为什么学?学什么?跟谁学?如何学?哪里学?几时学?然后,再以我的实验为个例,逐一剖析思路的缘起、遇到的问题、试验的设计、方法的寻觅、数据的整理、结果的分析、论文的写作以及存在的不足;最后,请同学们发现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完成课程论文。结课时,有同学赢得了教学科技擂台赛,有的课程论文已登上报刊,还有同学后来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
同样的方法用于课外指导同学们创新、创业,也取得了可喜的结果。2007年指导王子华等同学,提交国家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申请,得到批准,获资助近2万元,她们现已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还将在秋季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2008年指导叶碧颖等同学,运用我们的科研新成果 “冷冻定型切花制作技术”,完成漫真绿饰花艺服务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参加北京市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获得特等奖。北京市推荐他们参加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据悉已取得争夺金银奖的决赛资格。
除了上述校内教学工作外,2005年暑假我参加了中国科协组织的 “大手拉小手”活动,赴山西太原、吕梁和晋中,先后在5所中学为2000多名师生作了科普报告。在北京工作之余,我自愿去北京农学院、农大附中、北大附中和农大附小为大中小学生作了4次科普报告;就是在回乡探亲时和出差路途上,我还抽时间为陕西延安大学和西安市三中同学作了两次科普报告。因为我的果树学专业特点,我的校外课堂还包括北京顺义区和昌平区、河北沧州市、天津蓟县、山东沾化县及山西临猗县的一些乡村,听课的人都是我的父老乡亲、姐妹兄弟。
可以说,每年365个日夜,我几乎都泡在办公室和实验室做事。有人戏称我是“学习迷”和“工作狂”,或许他们是对的,因为在农业大学的20年,我收获了 “质朴、勤奋,创新、求真”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最近,写了一首古绝句《粉笔谣—教师心曲》:“清白无声登讲坛,梗直有心写真言。粉身为尘亦不悔,愿传智慧亿万年。”今天,我觉得教学工作已成为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