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央财经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校报》

告别大学 告别大学学习“易忘症” 听听老师怎么说

* 及时回顾要做到

作者:主讲人:会计学院刘俊勇老师    
2013-11-28     浏览(62)     (0)




  回顾已经学过的大学课程,不少同学感慨自己仿佛患上了“易忘症”:虽然还能一一列举已学课程的名称,但50%以上的课程内容已被遗忘殆尽,30%左右的所学知识只有模糊印象,仅剩下不足20%的内容还能清楚记忆。
  根据记者的亲身体会及同学们的反馈情况来看,在所有课程当中,与专业知识关联度较低的限选课常被大家认定为“最易遗忘课程”,只需一个假期便能遗忘掉十之八九;理论较多、实践较少的课程多处“易忘症”高发区,容易成为同学们的遗忘对象;而大部分数学类课程因为作业多、测试多,“易忘症”发病率甚至低于部分本专业课程。
  大学学习“易忘症”的病因是什么?如何摆脱“学一门忘一门”的困扰?本期校报邀请了三位嘉宾老师,针对同学们的“易忘症”给出医治妙方。
第一讲:知识学习重理解
主讲人:社会发展学院王修晓老师
“知识少理解,考试拼死记”是同学们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认为,这种“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一方面是大学课程理论性较强、期末考试答案固定等因素催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大家的学习方法密切相关。根据教学过程中对同学们学习情况的了解,我建议大家从以下三个方面养成良好的理解性学习习惯。
*点面结合助理解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们往往难以针对课程内容中包含的所有概念、理论一一给出详细的解释、举出相关的例子。因此,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自身理解能力、课堂学习情况挖掘难以理解、需要拓展的知识点,然后通过网络查询、课外阅读等方式补充相关知识,把教材中出现的概念、理论等枯燥的知识点扩充成一个杂糅了相关案例、详细解析的知识面。例如,结合课堂上老师对某项理论的基本讲解,同学们可以在课下查阅该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基于的相应实验,并据此深化理解这项理论的意义及局限,从而在扩大知识储备的同时有效避免死记硬背带来的漏记、错记等问题。
*返璞归真品文献
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指定课程教材,而我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针对某一专题列出文献清单,让同学们在挑选适用文献、阅读提取总结的过程中理解性学习。考虑到教材的脉络是相关编写者在梳理一手文献过程中形成的,主要体现了编者的思路,可能与大家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从而带来理解障碍,我建议大家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抛开教材,阅读一定量的原始文献,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内容进行概括,对观点加以提炼,形成符合自己思维模式的框架体系。阅读原著进行学习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我相信大家会在此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信息获取、总结归纳等能力,让之后的学习生活、职业生涯因此受益匪浅。
*名词解释抓重点
不少同学认为期末考试中名词解释、简答等题型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备考,但作为考官,我更希望大家通过理解性记忆掌握知识,从而避免考一门忘一门的现象。较之主观论述题,名词解释、简答等题型的答案确实较为固定,但一个满分的名词解释并非每个字、每个词都要与标准答案一一对应。关键词是否涉及、主要内容表述是否正确才是老师们评分的标准。因此,大家在记概念、理论时,应首先理解大体内容,再找出其中的关键词,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关键词连缀起来,清楚表述主要内容,让名词解释、简答等题型的考察效果从记得准拓展至记得牢。
第二讲:课后学习不可少
主讲人:税务学院刘金科老师
让同学们苦恼不已的知识遗忘问题其实是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但是,不及时进行查漏补缺,任由“易忘症”一犯再犯的必然结果便是四年的知识积淀在脑海中只余一串课程名称。因此,我认为及时回顾、勤于实践是帮助同学们夯实知识基础的好方法。
“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突击求速成”是不少同学的大学学习“速成法”,我认为这种靠临时性记忆应付考试的学习方法很可能给大家带来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系统的问题,进而影响同学们后续的学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税收学原理》的课堂上,我通过每两周布置一次小组展示作业来“强迫”大家重视课程复习。当然,我更希望同学们自己能够养成及时回顾的学习习惯。我建议大家在学期初制定学习计划时,根据自身情况给自己定一个“复习周期”——可以是每隔一个月进行一次复习,也可以是结束一章的学习后进行一次回顾。相信这种“老牛反刍”式的学习方法既有助于我们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也能让大家在考试月的备考中告别压力山大。
*实践当中温故知
读教材、做练习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常用的复习方法。除此之外,我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加相关实践活动,做到学以致用,在运用、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查漏补缺,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学以致用,既包括将知识运用于大家所熟知的实习、社会实践、案例分析、学术研究等方面,也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SWOT分析为例,在大一开设的基础课程《管理学原理》中,我们已经掌握了这种用于公司战略制定的分析方法,但大部分同学也许没有意识到,SWOT分析不仅能够运用于企业层面,还能针对我们自身的优势劣势,帮助我们认清机会与威胁,从而有效确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规划。在实践过程中深化理解,温故知新,在我看来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复习方法。
第三讲:主动学习勤求知
不少同学认为大学课程知识量大、知识面广的特点是大学学习“易忘症”高发的病因。确实,大学的教学特点给大家的学习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我认为同学们依赖老师把所有知识一一讲明,依赖通过考试监督自己复习的被动学习态度导致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投入不足,努力不够,
也给大家带来了“易忘”的困扰。所以,我认为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帮助我们告别“易忘症”的妙方良药。
*化Teaching为Learning
同学们常常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的困扰:自己明明在课堂上把老师讲授的重点要点认认真真地记在了心里,可短短几天后,再回顾时却发现所学知识已经遗忘了大半。的确,“听”虽然是一种广泛采用的学习方法,但仅凭此法却难以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正所谓“闻则忘,见则记,行则知”。因此,将学习方法从以老师为主体的Teaching转变为以学生为核心的Learning是同学们扎实学好大学课程的关键一步,而我所理解的Learning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持续学习过程。因此,想要真正做到Learning,同学们不仅需要在课前主动通过教材阅读、资料查询等方法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属于自己的初步理解,并在随后的课堂学习过程中,结合老师的讲解对原先理解中存在的错误之处进行纠正,不足之处进行补充。而在课后,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借助实地走访、新闻搜集等渠道了解企业现存问题,尝试利用专业知识拟定问题解决方案。与被动接纳知识的学习方法相比,主动的思考不仅能让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同时也能让我们记得更牢。
*践行“行动学习法”
我一直鼓励同学们带着问题学习,并在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行动学习法”。此法以问题导向型为主要特点,鼓励学生多疑多问,多思多辨。课上,我会引导同学们结成小组,并根据课程内容提出需要团队合作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在独立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讨论、交流和碰撞,不仅能实现对知识的查漏补缺,还能实现知识的多角度理解,知识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在“行动学习法”中,老师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给同学们自由表达的空间,并在过程中适时地对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同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不断接近既定目标。如果同学们能做到带着问题去学习,相信在不断设问、探索、解答的过程中,大家的学习兴趣、知识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提升。告别大学学习“易忘症”,可谓一举多得。
  (本报记者12社发来晗12税务崔梦瑶11会计陈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