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交通学院 - 《山东交通学院报》
蒸汽机车与交大梦
一、蒸汽机车简介蒸汽机车是靠蒸汽的膨胀作用来做功的。煤在燃烧过程中,蕴藏的化学能转换成热能,把机车锅炉中的水加热、汽化,形成400℃以上的过热蒸汽;蒸汽再进入汽机膨胀做功,推动汽机活塞往复运动;活塞通过连杆、摇杆,将往复直线运动变为圆周运动,带动机车动轮旋转,从而牵引列车前进。
蒸汽机车又称火车头,自1814年诞生以来,便成为这个时代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关键工具。从此,人类加快了进入工业时代的脚步。它牵引着长长的车厢呼啸而来,滚滚的浓烟,炽热的蒸汽,红色的巨轮,震撼的汽笛,隆隆的巨响,深深嵌入我们的脑海。它那无坚不摧、滚滚向前的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自蒸汽机车诞生以来,铁道牵引机车不断地更新换代,实现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的飞速跨越。1876年,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建成,1952年7月,我国四方机车车辆厂仿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解放型蒸汽机车,从而揭开了新中国机车制造史上的第一页。
二、蒸汽机车型号1949年,中国可统计的机车有4069台,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素有“万国蒸汽机车博物馆”之称。
1952年,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定名为解放型,代号JF,1960年停产,共制造了455台。
1956年,四方机车车辆工厂试制出第一台胜利型客运蒸汽机车,代号SL,1959年停产,共制造了151台。
1956年,大连机车车辆工厂在解放型机车的基础上,又进行现代化改造,设计了建设型干线货运蒸汽机车,代号JS,并于1957年试制出第一台,1988年停产,共制造了1916台。
1957年,大连机车车辆工厂对胜利型机车进行现代化改造,设计了人民型蒸汽机车,代号RM,并于1958年由四方机车车辆工厂试制生产,1966年停产,共制造了258台。
1960年,唐山机车车辆工厂设计并试制出第一台上游型工矿用蒸汽机车,代号SY,1999年停产,共生产1769台。上游型机车还出口到美国、韩国作为旅游用车。
1988年12月21日,大同机车厂最后一台“前进”型机车下线,结束了中国干线蒸汽机车的制造历史,前后经历36年,中国共制造了各型蒸汽机车9698台。
三、“79·80”号机车简介2013年10月,我校83届校友向母校捐赠了上游型蒸汽机车。该机车1975年6月由铁道部唐山机车车辆厂生产,铁道部统一编号为“SY1004”,服务于辽宁省朝阳市北票矿务局,2010年退役,2013年6月5日入驻我校长清校区。从此,它又有了一个新的编号“79·80”号(我校83届毕业生由79级、80级组成),并承担了新的使命。
上游型蒸汽机车主要由锅炉、汽机和走行三个基本部分。锅炉是通过燃料(一般是煤)燃烧将水加热使之蒸发为蒸汽,并贮存蒸汽的设备。汽机是将蒸汽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设备。走行部分包括轮对、轴箱和弹簧装置等部件。蒸汽机车除了这三大部分外,还有将这三部分组成整体的车架,以及用来供应机车用煤用水的煤水车等。
上游型蒸汽机车是专门用于工矿企业以及调车、小运转作业所设计的机车型号,是中国工矿用蒸汽机车中数量最多、生产时间最长的一种蒸汽机车。至1999年编号1772的最后一台上游型蒸汽机车出厂后最终停产,累计制造了1769辆。上游型蒸汽机车:轴式1-4-1,轨距1435mm,整备重量 140t,最大轮周功率1100kw,构造速度80km/h。
四、综合交通文化景观带简介火车头文化景观取名“一路向东”,由83届校友捐赠的“79·80”号机车和学校配套建设的站台、站房、站牌等构成,与即将建成的飞机景观“一飞冲天”、船舶景观“一帆风顺”构成“路、海、空、轨”沿河综合交通文化景观带,是我校规划的长清校区一带(交通文化景观带)、一场(校友广场)、一馆(校史馆)、一林(校友纪念林)文化建设工程的主要内容。
水是生命之源,“逐水而居”是人类自古至今争取生存与发展所遵循的基本规则,使人类更加便利地获取到了生命之源,又为人类改变自然界提供了愈加便利的条件和动力。沿河摆放标志交通特色的陆海空“三大件”,是“路、海、空、轨”特色名校的标志,也是沿河文化的象征,既凸现交通事业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又寓意我校为交通事业发展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做出的积极贡献。
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东是由古汉字“东”的草书体简化过来的,是由“日”、“木”组合成的字,意思是太阳初升,高度未超过树梢时的方位。蒸汽机车是工业时代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路上运输关键工具,是我校“路”上专业的象征。火车头又是力量的象征,是前进的代表,是英雄的形象。车头向东,寓意我校一路向东,锐意进取,同心协力、奋勇向前。
五、永久的美好回忆我校83届校友向母校捐赠“79·80”号机车,是对青春岁月的美好追忆,此举对学校文化建设和校友捐赠文化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的交通文化特色将因为有83届校友的奉献而增添更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意义,莘莘学子也将因为校友的捐献而激发起勇于奉献的责任和使命。
在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蒸汽机车默默悲壮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回溯180年来,蒸汽机车为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带给我们的温暖回忆,我们又怎么能够轻易忘记!我们庆幸拥有那么一段与蒸汽机车轰鸣声相伴的美好时光,并有幸看到蒸汽机车告别我们远去。
如今,当人们把蒸汽机车当成一种工业文明时期的特殊文物来对待时,它在我校又有了新的价值,作为一道难得的历史与现实交错的风景,总有一种让人回味的岁月痕迹和难以表达的悠悠怀念。感受着蒸汽机车带来的温暖和慰藉,就如同我们每个人又经历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如今,情意满满的“79·80”号机车稳稳停靠在“交院”站台,给一级级的在校生留下了无限念想,更为校园平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作为长清校区的新地标,“一路向东”将永远铭刻校友们对母校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期盼山东交通学院这趟承载重要使命的列车早日驶进“交大站”。
六、交院人·交大梦“79·80”号机车承载着交院人爱校荣校的历史情怀由“交校站”始发,停靠在具有独特创意的“交校———交院———交大”站牌前。机车后方的信号灯设为红色,寓意学校一路向前,永不后退。这也告诉我们,今天就是昨天的积累,今天的积累就是明天。
站在“交院站”这方站台上,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交院人心中油然而生。“79·80”号机车前方的信号灯设为绿色,寓意学校未来发展道路上一路绿灯,畅通无阻。这也提示我们,传承历史、立足现实、开拓未来是“交院人”面临的永恒课题。
梦想引领未来,有梦才有希望,交大梦就是中国梦在交院的具体体现。“79·80”号机车前方到站是“交大站”,寓意学校的发展目标就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这也要求我们,要以实现交大梦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职责,精诚团结、不懈奋斗。
设计站牌时,“交大”比“交校”稍高,寓意“79·80”号机车从“交校”奔向“交大”,一路上行。学校的发展也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祝愿,山东交通学院像“79·80”号那样,“砖红、火旺、汽足”,为我国交通教育事业的发展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