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四川师范大学 - 《四川师大报》

大 学 是 什 么

作者:段永清    
2012-08-31    

  据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为685万人。随着扩招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全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与18~22岁人口数的比率,从1999年的5%左右,迅速上升到了2010年的26.5%。我国大学生人数已占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早已由过去的“天之娇子”转变成建设社会主义的普通劳动者。什么是好的大学?什么是好的大学生活?在相对主义成为绝对律令的时代,要回答这些问题变得日益困难。然而,搞清楚大学是什么,大学的功能是什么,对广大新生而言,的确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如是,大学生活才会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大学是思想的高原
    我国古代意义上的“大学”,是指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体。按照规范的定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则是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
  怀特海在《大学及功能》中谈到“大学是实施教育的机构,也是进行研究的机构。但大学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仅仅向学生们传播知识,也不在于仅向教师们提供研究的机会。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联合青年人和老年人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由是,我们进一步联想到,大学的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其中的任何一个功能的实现,都有赖于大学站在人类思想精神的高地,去传承人类文明,追求知识真理,探索未知领域,推动知识创新。
  有“中国居里夫人”之称的吴健雄教授曾说:“什么叫一流大学?只要在周末晚上去看看那里的灯火是否辉煌”!大学所以成为时代的引领、人类思想的高原,缘于大学是“深深的水,静静地流”,无论时代如何风云变幻,世俗如何熙熙攘攘,也无论社会公众如何评价大学,我们永远不能否认的是,与其他社会组织相较,大学里始终徜徉着坚守精神家园的一群知识分子,始终流淌着恪守真理底线的一种执着信念,始终弥漫着精研学术的一股文化氛围,这集中体现在大学人对各具特色的校训精神的实践上。哈佛大学自建校以来,把“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的校训精神奉为治学为人之圭臬。牛津大学的校徽上“主照亮(启示)我”的校训,被印在一本展开的书上,周围环绕了3座皇冠。书代表了知识和真理的源泉,启示则是获得知识和真理的方法,王冠则意味着大学教育的高贵与荣耀。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训以及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及其后来的办学实践追求,引领着中国现代大学在时代的大潮中坚定前行,不懈努力,不盲从、不屈服、不张扬。这种追求就像深深的水,静静地流。虽默默无语,但静默之中却蕴含着坚韧的决心和执着的态度。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高校作为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织,是先进文化的精神标杆、示范之区、辐射之源。
    大学以培养人才为己任
    正如工厂的任务是生产工业品、农业的任务是生产农产品一样,大学的天职就是培养人才:一是培养作为合格公民的基本教养和人文素质;二是进行基本专业或通才教育。正因为如此,教育规划纲要强调高等教育要培养“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合格人才,提出大学生培养形成五大素质:专业素质、艺术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世界眼光。
  1936年,爱因斯坦在纽约州立大学发表了题为《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的演讲,提出了他所理解的理想的“人”,包含着两层内涵:第一,具备独立工作与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把为社会服务看作人生的最高目标。爱因斯坦同时主张“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在基本专业或通才教育上,哈佛大学教授亨利罗索夫斯基给出了下列标准:1.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2.对认识和理解的宇宙、社会以及我们自身的方法具有一种判断鉴别的能力;3.不应该是一个狭隘无知的人,能够用开阔的目光看待自己的生活经历;4.懂得思考伦理学与道德的问题;5.在某些知识领域拥有较高的成就。五项标准涵盖且透析了大学教育的目的、理念,即将学生作为独立的人来看待,激发求知欲,培养开拓进取的精神,承担社会国家责任。其基本理念成为欧美国家教育的基石。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大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会找到办法,否则就创造一个。”
  关在家里的人,可能变得偏执;踏上社会的人,可能向现实低头。大学校园里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拥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一技之长,比较开豁,比较有抱负,有襟怀,他们好像是同一个出道修行过来的人,走入人间,眼睛里闪出一式的青碧火星。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大学就应该为国家培养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人,才能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大
    大学的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有人做过统计,从1530年以来,西方世界有85个机构存活到今天,其中大学就占了70个。之所以如此,这与大学所具有的超越时空的大学精神有着密切关系。
  大学由两个字构成,一是大,二是学。现代大学的概念,来自英文university,这一英文单词,又来自拉丁文名词“Universitas”,其意指“整体”、“社会”、“世界”、“宇宙”。University的字根是universe,丁学良博士指出:“往上看,再也没有比宇宙更浩瀚无边了;低头看地面,再也没有比大学能包容一切,知识和观念,技术和科学,人才、奇才和异才。”
1810年,威廉·冯·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将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并确立了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原则,这被认为是现代大学的开端。19世纪,不但产生了现代大学之父——洪堡这样伟大的教育家,同时也出现了威廉三世这样支持大学发展的开明君主,他提出:“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权威,科学无禁区,科学自由。”当时的德国给大学以充足的财政经费,不干预大学的自我管理和学术自由。直到希特勒上台前,德国的大学水平是世界上最高的,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也是最多的。
  关于大学之大,有着若干概括:如大楼、大爱、大师、大家、大度、大雅、大业等,但归根结底,还是无形大于有形——大学精神高于一切。汤用彤先生在1940年致时任北大校长胡适的信中说:“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大,大学精神之于大学,犹如人之灵魂之于身体。”大学精神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力量源泉和精神象征,更是国家愿景、民族传承、社会意识和本土文化的融合体,是时代精神的表征和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不仅关涉大学的前途和命运,更关乎经济社会发展。温家宝总理今年5月在中国地质大学说:“一所学校最重要的还是要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青年学生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是最宝贵的。”他在2007年5月在同济大学演讲时说:“一所好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不在权威的讲坛,也不在那些张扬的东西,而在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要通过讨论与交流,师生共进,教学相长,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术氛围,并不断完善和发扬,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这样,真正的大学就形成了,就会有一批有智慧的杰出人才出现,整个国家就有了希望。”
  有人说大学是天空和海洋,这一比喻说的就是大学的精神之大,或它的文化的包容性。大学从它创立之初就体现着这种精神。中国大学在创办初期亦秉承了这种精神。上个世纪初,马相伯在创办复旦公学时就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学、兼容并收”的口号,后来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理念。大学作为天空和海洋,对学术而言,有不受约束的天地;对学校而言,海纳百川,能够拥有丰富的资源。而对学子而言,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人充分享有精神生活和公共生活,谈笑有鸿儒,思考有哲学。大学的魅力正是在此。
  周保松认为,大学的理念主要是回答两个根本问题:一是“我该如何活”,二是“我们该如何活在一起”。笔者以为,大学精神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在新的时期,我们必须继续高度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在治校理念中凝炼大学精神,在教学科研中提升大学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彰显大学精神,在科学发展中创新大学精神,结合学校特点,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塑造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现代大学精神。
  向松祚曾说过:“上大学读几本死书是没有意义的,要多去参与各种活动,广泛涉猎其它的社会科学门类,打好坚实的基础。”不要抱怨老师讲得烂,你可以听那些不烂的内容。不要抱怨机遇太少,你可以争取。总而言之,就是那句“不要注重形式,神马都是浮云。”
  最后引用一部美国电影里曾经出现过的一句台词作为结语:“如果你在大学的四年里功利,那么你将在接下来的四十年里庸俗。”(作者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