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德州学院 - 《德州学院报》

群众路线教育与人民主体性关照

2013-11-20     浏览(70)     (0)

文章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凸显人民主体性的重要举措,旨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突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党员应关注民生、重视人文关怀并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主体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主体性教育实践活动,它突出了两个主体性,一是党员干部自身,二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自我反思,反思的内容就是自身是否具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否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而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就是要发挥主体意识,一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党员干部的作风予以客观地评价;二是要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对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列宁指出,“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党的建设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党的基础是人民群众,只有发挥人民群众主体性,才能获得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主体性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利益享受主体、权益表达主体、实践创造主体。因此,凸显人民主体性地位也相应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注民生我们党的历史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奋斗的历史。革命战争年代,因为党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这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任务而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由革命党转化为执政党。新中国建国以来,党不断探索富国强民的建设道路,终于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的生活由温饱走向小康,人的生命状态由生存走向发展,民众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由此,党的执政能力获得人民群众的极大认同。但是,党员队伍也存在很多问题,贪污腐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作风影响着老百姓对党的执政合法性的认同。民众对党执政的要求朴素而真挚,只有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和认可。因此,对人们生存和发展状况的关注应该始终是党提高执政效能的基本要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创造历史的原动力是人们基本需要和利益的满足, “人们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满足生活的 “需要即人 (他们)的本性”,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党第一位的工作就应该是关注民生,关注民众的生存、生活状态,为民众创造发展的机会。
  二、重视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的人格、人的个性、人的价值、人的理想、人的生存机遇的关注,对人的解放与自由追求的关注,一句话,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马克思主义向来提倡人文关怀,把尊重人、关心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价值关怀。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文关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党员干部要提高自身做人的修养,做到尊重人和平等待人。二是形成友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人生在世,最需要的是他人的需要,真正的价值是奉献社会和他人。助人为乐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真诚、善良、助人的社会环境,会使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三是创造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人们不仅要有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还要有精神的享受,才能感觉到人的尊严。这种精神文化产品是面向大众的,能够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和精神品质的。因此,需要创造和丰富多样化的精神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三、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主体性马克思认为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民群众是真正历史的创造者。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者地位,不但要关注民众的生活,尊重人,而且要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可以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为民众创造表达的平台,尊重民众的意愿表达。列宁说, “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民众通过自身的生活实践对民生问题有最切身的感受,也能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利益。随着中国的市场化、城市化、现代化不断发展,民众的主体意识和权益意识不断提高,民众表达自身意愿的愿望更加强烈。政府只有尊重民众的意愿表达,为他们参与政治决策提供平台,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才能发挥民众的集体智慧。其二,重视民众的创造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离不开中国民众的探索性实践,改革开放以来的很多政策都是来自民众自己的创造,如联产承包责任制。党重视民众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并将这种创新加以总结,就容易为民众接受并成为新的实践的理论指导。 (思政部 李霞 田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