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华大学 - 《南华大学报》

从电话发展看创业维艰

作者:望云    
2008-07-05     浏览(391)     (0)

衡阳医学院从电话总机到程控电话的发展过程,历经艰苦创业和师生们的不懈努力,解决了通讯问题并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通讯的发展过程可略见一斑,展示了师生们含辛茹苦付出的心智与汗水。

    每当我拿起电话拨通校内各个部门或每家住宅电话,每当我行走校内每条马路上,看到电话亭旁有学生在拨打电话时,不禁回想起衡阳医学院的电话是怎样由少到多,由简陋的电话总机到现在的程控电话。
    入校那天我站在北校区东门旁,窥见一间十来平方米的房子里有一部仅20来门的电话总机。只见话务员坐在床沿,头戴耳机,左手拿起一支支插头,右手在不停地摇动,接通当时的十多部电话。70年代中期,电话机增加到100门。1981年机房搬到现在的三教学楼212房间。电话机由100门增到200门,房间也变得宽敞些,话务员可坐在总机旁的木椅上接拨电话了。但用于总机供电的蓄电池则在一楼的楼梯下一间既不通风也无光线的“黑洞”里。
    1983年,学院实行了机构改革,办学规模也有了扩大,教职工人数也在增加。但通讯矛盾十分突出:机关科室电话少得可怜,每个教研室,甚至也基本上是一栋教学楼没几部电话,教工住宅电话则近乎为零。1986年原北校区办公楼建成,院领导下决心果断解决通讯问题,自己筹措了一些经费,并向省教委申请经费,将电话总机扩大到400门,搬迁到办公楼。这时机关科室大多数装上了电话。不过教研信息的快速发展,这些尚不能满足需要。到1988年底,电话总机再扩大到800门。此时,机关科室、各个教研室及部分教职工住宅都装上了电话。1992年,又将原共电式电子改装成程控电话。以后需要扩容,只要装上相应的芯片,即可解决问题了。
    衡阳医学院的发展历经了艰苦创业,如今笔直的马路当年是靠师生们用肩膀挑着泥土筑成的。道路两旁碧绿整齐的树木是靠师生们或扛或抬着栽种,并细心呵护成长的。大家想要知道衡阳医学院的发展历经了多少艰难困苦,师生们含辛茹苦付出了多少人的心智与汗水,从通讯的发展过程可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