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华大学 - 《南华大学报》

经济管理系(学院)筹建二三事(下)

作者:任德曦    
2008-07-05     浏览(539)     (0)

摘要:本文介绍了原中南工学院经济管理系在建立有核持色的教学、科研、服务体系时所做的努力。该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培养核事业人才的环境,也致力于服务全国和地方经济发展。作者介绍了一系列有核特色的实验室和教材的建设,以及他本人对核能经济的研究和贡献。最后,作者提到湖南益阳桃花江核电站的可行性研究已得到批准,这表明该系在教学、科研和服务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建立有核持色的教学、科研、服务体系


    原中南工学院是核工业部属院校,决定了学院必须为核工业服务,要培养能为核事业服务的人才;同时学院座落湖南,面向全国招生,所以又必须为全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在编制教学计划、设置课程、选择教材、建立教学体系时,既要考虑与其他学院一样的共性,又要具有自己的核特色。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建立共性的资料室、实验室


    管理系筹建教学设施,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资料室。这是文科专业必备的,相当理工科必须有实验室一样。筹建资料室,调入的第一人是王国华老师,他是1982年12月报到的。当时经济、管理类图书资料很缺乏,必须从零开始。当时资料室选择在南校区9号单身楼一间小房子内,几张旧桌子,十几个小方凳,条件简陋。但是考虑到两个月后核工业部矿冶局委托我们办的物资班就要开始上课,老师们加班加点,通过各种途径采购相关图书与资料。而后资料室随着全国厂长统考培训班开学、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曾经六次搬家。王国华老师在这个资料室工作了23年至2005年退休,这时,资料室已有藏书2万多册,曾经订阅的杂志、报纸400多种。我们编写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工业企业经营管理题解》,其中《工业企业经营管理题解》是我系教师为全国厂长统考编写的第一本参考教材。两书由我主编、总篡。
    第二件事就是筹建管理信息实验室,何德明老师是实验室第一筹建人。80年代中期计算机还是昂贵设备,最早的台式苹果机上万元,后面才是IBM286、386系列机。在新建的系教学办公楼内的计算机实验室是自己设计的,布线从架空地板下走,具有现代化气息,是当时全院除计算机系外最好的实验室,满足了80、90年代学生上机、老师备课以及教学的需要。
    上述两室是各院校经济管理系所共有的,是基础建设。但我们与同时启动招生的同层次的院校相比是建设得最好的,功能、作用发挥很好。


二、建设两个全国第一的核特色实验室


    核能是新能源。学校服务核工业的核特色首先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核电站。我构思制作一个核电站模型,经学院同意,我去上海找上海核工业研究设计院协商,他们答应帮我们设计,而且只收制作材料费、制作费,不收设计费。模型以秦山30万千瓦为原型,按1?誜40设计制作,时间半年,整个模型分四部分,核岛安全壳内一回路系统(包括压力壳、主管、主泵、蒸汽发生器、稳压器、环行吊等)、辅助厂房(各大系统)、堆芯(多组元件)、核电运行示意电路图。投资5万元,设计院和模型厂共同制作。1986年就发运至学校,并安装使用。我们利用模型作为《核工业经济》、《核电站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作为老师理解核电站的实物;并利用模型作为接受核工业研究项目,参观学校的窗口。
    投资最多,历时较长的是人-因(机)实验室的建设。国外建立这一实验室初衷是人-机-环境互动、协调,从而提高效率、效能。它包括动作研究、信号识别、反应灵敏度测试、运动负荷、能量消耗测试等。出于职业的敏感性,出于对核工业、核电站安全考虑,我1984年在吉林工业大学调研获此信息后,就想建立此实验室,用于核电人因事故的预防。于是我与吉林工大商议,一起去日本考察,共同引进此设备。
    从东北调研回校后,我们立即向学校、核工业部教育司报告,取得支持,拨给学校40万元作为引进资金。这时,我们与日本早稻田大学经营系主任横沟教授取得联系,去日本考察教学工作以及人-机实验室建设。1985年12月9日,我与肖明森、郑旺根等5人出访日本,我任考察组组长。我们考察了早稻田大学、奈良大学、大坂府立大学、名古屋大学等各校实验设施,参观了索尼公司总部与松木摄录相机工厂等。还与日本一家负责进出口商社进行了关于实验设备采购的谈判。最后,他们委托商社驻北京代表,我们委托北京原子能公司,于1986年3月签订了协议。同时我们邀请了横沟教授来我校讲学,佐滕实验师来我校调试设备,我校派出了郑旺根、张力两位老师去日本早稻田大学人-机实验室进修,为期三个月。
人-机设备在1986至1987年陆续到货,整个设备由于日元升值,大约花了约45万人民币。1987年设备安装后,管理专业开设了人-机工程课程,在做好实验与报告书的准备后,配套地开设了人-机-环境8-12实验。


三、编著出版全国第一本核工业经济教材,建立核特色课程


    建立有核特色的经济管理课程,教材是关键。当时国内核类经济管理教材是空白。1986年,学校邀请核工业部计划司、核工业经济所、核二院、核七所、华东地院、272厂专家、教授和我院6位教师共12人,编著一本70多万字的讲义,在管理与会计专业开设了《核工业经济》课。经各位编者试教、修改,又请了14位专家、院士审核,由原子能出版社出版了《核工业经济导论》一书,并获得部级核类教材三等奖。以后又重印,这是国内首次出版的核类经济教材,我任主编。在管理专业还开设了《核工业技术概论》,由李民权教授编写教材,并任课。2003年出版了我的专著《核电站项目管理》,在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试用,使核特色教学更加深入。
    我本人一直致力于核能经济研究,为核事业服务。从1983年开始,我陆续在国内刊物发核经济类文章。在我发表的约130多篇论文中,其中约百篇是跟核有关的。获省部、厅级的11个奖项中,有7项是为核服务的。这近百篇核能经济管理文章,也是有感而发,出于对中国核能经济理论的探讨,出于为加快核能的发展。这些论文关系核能战略、方针、对策,关系核电市场空间,关系核安全、安全文化,关系核电布局,关系核企业的发展,关系核能企业创新,关系湖南核电发展。我曾承担省核电可行性研究课题,发表了5篇文章。1992年以来曾两次致信省领导,建议重视核电发展、布点工作,并积极参加核电厂址踏勘。曾多次向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领导、部门建言。现在湖南益阳桃花江核电站已经国务院发改委同意有,2008年2月1日有了“准生证”。      
        (任德曦教授,已退休,曾任原中南工学院院务委员,经济管理系主任,现任我校老科协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