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有核持色的教学、科研、服务体系
原中南工学院是核工业部属院校,决定了学院必须为核工业服务,要培养能为核事业服务的人才;同时学院座落湖南,面向全国招生,所以又必须为全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在编制教学计划、设置课程、选择教材、建立教学体系时,既要考虑与其他学院一样的共性,又要具有自己的核特色。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建立共性的资料室、实验室
管理系筹建教学设施,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资料室。这是文科专业必备的,相当理工科必须有实验室一样。筹建资料室,调入的第一人是王国华老师,他是1982年12月报到的。当时经济、管理类图书资料很缺乏,必须从零开始。当时资料室选择在南校区9号单身楼一间小房子内,几张旧桌子,十几个小方凳,条件简陋。但是考虑到两个月后核工业部矿冶局委托我们办的物资班就要开始上课,老师们加班加点,通过各种途径采购相关图书与资料。而后资料室随着全国厂长统考培训班开学、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曾经六次搬家。王国华老师在这个资料室工作了23年至2005年退休,这时,资料室已有藏书2万多册,曾经订阅的杂志、报纸400多种。我们编写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工业企业经营管理题解》,其中《工业企业经营管理题解》是我系教师为全国厂长统考编写的第一本参考教材。两书由我主编、总篡。
第二件事就是筹建管理信息实验室,何德明老师是实验室第一筹建人。80年代中期计算机还是昂贵设备,最早的台式苹果机上万元,后面才是IBM286、386系列机。在新建的系教学办公楼内的计算机实验室是自己设计的,布线从架空地板下走,具有现代化气息,是当时全院除计算机系外最好的实验室,满足了80、90年代学生上机、老师备课以及教学的需要。
上述两室是各院校经济管理系所共有的,是基础建设。但我们与同时启动招生的同层次的院校相比是建设得最好的,功能、作用发挥很好。
二、建设两个全国第一的核特色实验室
三、编著出版全国第一本核工业经济教材,建立核特色课程
建立有核特色的经济管理课程,教材是关键。当时国内核类经济管理教材是空白。1986年,学校邀请核工业部计划司、核工业经济所、核二院、核七所、华东地院、272厂专家、教授和我院6位教师共12人,编著一本70多万字的讲义,在管理与会计专业开设了《核工业经济》课。经各位编者试教、修改,又请了14位专家、院士审核,由原子能出版社出版了《核工业经济导论》一书,并获得部级核类教材三等奖。以后又重印,这是国内首次出版的核类经济教材,我任主编。在管理专业还开设了《核工业技术概论》,由李民权教授编写教材,并任课。2003年出版了我的专著《核电站项目管理》,在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试用,使核特色教学更加深入。
我本人一直致力于核能经济研究,为核事业服务。从1983年开始,我陆续在国内刊物发核经济类文章。在我发表的约130多篇论文中,其中约百篇是跟核有关的。获省部、厅级的11个奖项中,有7项是为核服务的。这近百篇核能经济管理文章,也是有感而发,出于对中国核能经济理论的探讨,出于为加快核能的发展。这些论文关系核能战略、方针、对策,关系核电市场空间,关系核安全、安全文化,关系核电布局,关系核企业的发展,关系核能企业创新,关系湖南核电发展。我曾承担省核电可行性研究课题,发表了5篇文章。1992年以来曾两次致信省领导,建议重视核电发展、布点工作,并积极参加核电厂址踏勘。曾多次向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领导、部门建言。现在湖南益阳桃花江核电站已经国务院发改委同意有,2008年2月1日有了“准生证”。
(任德曦教授,已退休,曾任原中南工学院院务委员,经济管理系主任,现任我校老科协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