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北工大报》

黄卫东教授在2013中国铸造活动周大会报告中表示:

“3D打印”给铸造业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

2013-11-15     浏览(48)     (0)

  11月3日,中国济南,2013中国铸造活动周的“讲台”上,西工大长江学者、中国铸造学会第九届理事长黄卫东在大会报告中聚焦“3D打印”,讲述了“3D打印”技术对传统铸造行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西工大3D打印技术研发特色鲜明3D打印学名叫增材制造技术,原理是将计算机设计出的三维模型分解成若干层平面切片,然后把“打印”材料按切片图形逐层叠加,最终“堆积”成完整的物体。
  报告中,黄卫东简要介绍了3D打印技术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并梳理了该技术的应用实例,特别是对我校在3D打印技术的研发应用情况,作了重点介绍。
  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3D打印技术研发最出色的单位之一,主要发展名为 “激光立体成形”的3D打印技术。该技术通过激光融化金属粉末,几乎可以“打印”任何形状的产品。其最大的特点是,使用的材料为金属,“打印”的产品具有极高的力学性能,能满足多种用途。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零件构造越来越复杂,力学性能要求越来越高,重量却要求越来越轻,通过传统工艺很难制造。而3D打印则可以满足这些需求。”黄卫东说。
  为国产大飞机C919制造中央翼缘条,是3D打印技术在航空领域应用的典型。据黄卫东介绍,中央翼缘条长达3米,是大型钛合金结构件,作为机翼的关键部件,以我国现有制造能力无法满足需求,如果向国外采购,势必影响大飞机的国产化率。西工大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合作,应用激光立体成形技术解决了C919飞机钛合金结构件的制造问题。黄卫东说,这项技术在航空航天发动机等关键部件的制造上也得到了运用。
  西工大3D打印技术对零部件的修复也独树一帜。航空航天零件结构复杂、成本高昂,一旦出现瑕疵或缺损,只能整体更换,可能造成数十万、上百万元损失。而通过3D打印技术,可以用同一材料将缺损部位修补成完整形状,修复后的性能不受影响,大大节约了时间和金钱。
  “4D打印只是3D打印技术庞大家族里小小的技术革新”
  3D打印尚未普及,如今,“4D打印”又开始被媒体关注并热炒。
  而黄卫东教授在报告中则认为:以为“4D打印”就比3D打印“高级”———“那是对这个术语还不够了解”。实际上,“3D打印是一场革命,是真正非常厉害的技术;4D打印只是3D打印技术庞大家族里小小的技术革新而已,它远不能和3D打印相提并论。”黄卫东说。
  据悉,4D打印概念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TED2013大会上的发布。4D打印并不是“第四维度”,它是自我组装,即材料自动变成为预设的模型,通过软件设定模型和时间,变形材料会在指定时间之内变形为所需的形状。与3D打印需要建模、扫描不同,4D打印更为智能,物料可自行创造,简化了打印过程。
  “增材制造技术对铸造行业来讲是机遇多于挑战”
  黄卫东在报告中认为,3D打印技术对于我国铸造行业整体而言,“是机遇多于挑战”。
  他说,在快速制造模型与砂型方面,3D打印可以加速新产品研发速度,降低工艺研究成本与风险,满足单件与小批量市场需求;在激光组合制造领域,可以增强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在高性能修复方面,可以减少高端铸件的废品率,满足产品的进度要求。
  相比直接制造,3D打印技术在“更复杂的结构、更高的性能、更快的反应速度”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
  但是,当前的情况是,“这些挑战对目前的铸造界来讲,还是微不足道的。”黄卫东分析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3D打印当中原材料的成本很高,一般情况下,铝合金等合金材料大概是每公斤就要两万多元。“但是,这项新技术当中成本下降的空间是很大的,我们要对3D打印技术未来发展对铸造界带来的挑战保持清醒的认识。”
  3D打印技术经过20余年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一个规模16.8亿美元的新兴产业,并以年均20%-30%的速度高速成长。中国3D打印技术也正在迅速“生长”,今年4月,3D打印产业首次入选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江苏已将3D打印列入战略产业,于今年1月发布了《江苏省三维打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推进方案 (2013-2015年);今年,“3D打印”首次写进湖南政府工作报告;在湖北,继华中科技大学研发出全球最大的“3D打印机”之后,武汉首家3D打印照相馆落户光谷;福建首家3D打印实验室已启动硬件建设……北京、西安已建立“3D照相馆”,顾客只需经过10分钟的360度扫描照相,再加上几个小时的3D打印制作,就能够得到一个形象逼真立体的人物塑像。
  在学界和业界,清华大学颜永年团队、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团队和西北工业大学黄卫东团队,被媒体称为中国3D打印行业的“五大力量”,其科研和应用也各有特色。
  业内认为,3D打印是一场制造技术的革命,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一环。但3D打印在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从整个产业角度来看,由于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政府暂时缺少针对性的扶植措施,整体产业体量还较小;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还处于粗放形式,各个环节对3D打印技术带来的冲击认识还不足,接受度较低。
  据记者了解,中国对3D打印的研发,已经有了长达20多年的探索和积累。业内认为,中国在科研方面已经颇具实力,但是在商业化和产业化方面仍不成熟。可以看到的是,国内3D打印行业的科研力量都在努力将3D打印推向应用。(本报记者王凡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