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报》
沐浴师恩四十年
今年11月,我们60多名初中同学在故乡举行庆祝班主任老师80寿辰暨相识40年活动。罹患癌症十几年的班主任老师依然精神焕发地出席活动并与学生们共话当年。已经历了多年风雨的学生,面对老师这样的精神面貌,回忆着当年老师的教育、关爱,更加感佩不已。
我们在与老师朝夕相处的6年中始终感受着老师的精心呵护和由衷喜爱,她对每个学生的爱都是平等公正的,对工作始终是自觉投入、持之以恒、无怨无悔。
我所在的中学位处城乡结合部,中学时代又是在“文革”后期,学生成分很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中当一个老师是不容易的。为了充分掌握学生的情况,班主任老师利用业余时间一家不落地走访。了解家庭背景,沟通学生情况。通过长期深入细致的工作,不仅老师自己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老师的家人也能报出一串同学的名字。40年过去了,已经80岁的班主任不仅能一一叫出学生的名字,而且还能说出他们家庭的情况和学生之间的许多轶闻糗事。知之深,爱之切。老师既喜爱最懂事的孩子,又不放弃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有个同学的父母是水果摊贩,她怕暑假中那个同学整天在街上游荡学坏,就把他接回家住了很久;还有个同学有小儿麻痹症后遗症,几年中除老师关爱有加外,还带动学生们都对他关怀备至。聚会那天这位同学骑着电瓶车来,同学们也仍然把他接下车、背上楼、背下楼。那种温馨的场面实在让人感动。
我在老师身边学习虽然只有6年,但老师的师德却整整影响了我四十年。如果说我在这些年中也有了一些进步和成绩的话,那一定与我这位老师的言传身教分不开。她对工作的那份责任心,对学生成长的那种忘我投入,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所表现出的那种淡定从容,都使我受益良多。
老师是除家长之外社会给予每个人的第一位导师,作用非同寻常。汉代哲学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的班主任老师只是一个普通老师,在那特殊的年代和有限的教学条件下,用她的威望和人格的力量赢得了学生的由衷敬佩。她的师德境界、精神状态和从教行为影响和教育了自己的学生,印证了奥地利哲学家马丁.布贝尔“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及他的全部自发性才足以对学生整个人起真实的影响”的结论。多年来,我学着老师那样去工作,去尽力帮助自己的学生、同事,我因此感受到了老师曾经的艰辛,也品尝了老师拥有过的欢乐。也许一个真正的教育者的工作常态就是辛苦并快乐着的状态,他们的幸福就蕴含在这种无声、无求和忘我的奉献之中。我爱我的班主任老师,正如她那样细致入微地爱我。但我深知爱师之正道,惟有将恩师的高尚师德、无边大爱铭记于心并薪火相传。生工学院 韦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