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菏泽学院 - 《菏泽学院报》

民间艺人做客我校琴书课堂

作者:张慧君    
2013-11-17     浏览(120)     (0)




  本报讯 (学通社 张慧君)11月13日上午,我校音乐系山东琴书课堂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菏泽地区民间琴书艺人胡步先、坠子艺人崔桂云。他们观看了由琴书班学生演唱的《上山》与新唱段《留守儿童》后,夸赞琴书班的演出比想象中精彩,年轻人唱新琴书让人眼前一亮。
  “道白口时打板一定得轻,这样手板声音才不会压过你的声音,才更能让观众听清你到底在说些什么。”“目光应直视观众,眼神应与观众交流。”在观看学生表演时,在民间长期演出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胡步先时不时提出建议,学生也马上将老艺人的指点融合到了自己的演唱中。老艺人们也即兴演唱了 《白蛇传》与《梁祝》选段,现场掌声一片。
  胡步先,山东曹县人氏,自十三岁开始学习山东琴书,四十年来长期于山东、河南与安徽广大农村地区演唱,在长期的摸索中自成风格,曾自创故事 性 新 戏 段《共产党永远是 人 民 的 靠山》等。崔桂云,菏泽牡丹区人氏,最拿手的是演唱大部坠子书,年逾六十依然保持旺盛精力,嗓音不老。两位艺人听说我校将山东琴书引进课堂后,一直希望能来看看课堂情况。“我们研究了一辈子的艺术,带进坟墓太可惜了,应当传给年轻人。创新也要在‘老’的基础上进行,我们希望能把自己有用的东西拿出来。”胡步先说。
  我校音乐理论教研室主任冯晓群与老艺人进行了艺术探讨,希望将老艺人特有的一些曲谱整理、保存,进一步丰富山东琴书曲谱集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做出贡献。琴书教师李巧莲、孙明祥与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交流。学生们与民间艺人相比,则感觉自己唱腔中还是缺了些“味道”。李巧莲认为,这点儿“味道”正是在长期的演出中磨练出来的,是不懈的积累和坚实的基础,希望学生们由此认识到艺术无止境,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