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我校参与世界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研究

作者:赵立艳  王莉莉    
2008-09-18     浏览(423)     (0)

  本报讯 9月11日上午,校长展涛来到物理学院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研究所调研学术科研工作,与何瑁教授科研团队就我校参与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实验研究及有关粒子高速对撞实验方面的科研情况进行了座谈交流。
  北京时间10日下午3点34分左右,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的科学家在瑞士和法国边界地区的地底实验室内,启动了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将第一束质子束流注入27公里长隧道内的对撞机。大型强子对撞机建于日内瓦市郊的欧洲核子中心地下100米,周长27公里,贯穿瑞士和法国边界。两束质子流在LHC内,分别沿顺时针和逆时针被加速到光速的99.999999%。在设计的对撞点,两束质子流头对头碰撞。粒子互相撞击时所产生的温度,比太阳温度还要高10万倍,和137亿年前宇宙发生大爆炸时那一剎那的情况相似。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参与制造、维护和运行大型强子对撞机和4个对撞实验(ATLAS,CMS,LHCb和Alice)。中国在这4个大实验中投资数千万元人民币,由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山东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人员参加了实验。山东大学物理学院何瑁教授科研团队从1998年开始参加LHC的ATLAS实验,为ATLAS研制400台muon探测器,能够覆盖800平方米的测量面积,是ATLAS实验的第一级触发探测器。所有探测器通过严格检验后表明,各方面性能指标均优于设计要求,这一结果得到国外同行的高度赞扬,被ATLAS合作组作为当年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在ATLAS合作组和国际高能会议上多次报道,并编入当年的AT-LAS工作简报。ATLAS项目负责人在多个场合提到中国组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果。目前,物理学院高能物理实验组的老师正全力开展ATLAS的物理分析工作,集中研究top夸克物理性质,验证标准模型、发现新物理存在的证据。目前ATLAS实验已经做好了实验数据采集的准备工作,并获得了质子束流实验第一张高质量图片。
  座谈会上,何瑁教授简要介绍了山大科研团队参与这项科研项目的研究情况及其研究价值,同时介绍了团队成员的构成情况及其各自的分工情况,并对科研梯队建设、国际科研合作等提出了建议。何瑁教授团队成员也分别介绍了各自从事的工作情况,以及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听完介绍后,展涛说,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研究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我们为能参与这样的大型科学研究而感到自豪,对参与科学研究的山大物理学院何瑁教授等表示祝贺。他表示,学校一定会从学科建设、学术评价等方面给予科研团队大力支持,也希望科研团队积极争取多渠道社会资源的支持,争取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有新的更大的突破。
  副校长娄红祥,科技处处长赵显,物理学院院长梁作堂等,何瑁教授科研团队成员参加了座谈会。(王莉莉 赵立艳)